从金庸先生没得过文学大奖说起

发稿时间 2018-11-02 15:45
10月30日,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先生逝世,带着他创造的江湖远去。全球华人齐齐在网络上哀悼、送别一代“大侠”,感怀青春不再,叹息“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少纪念他的文章说他的作品“诠释了中国侠义精神”,高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之前,这些小说始终都被看作是“闲书”。

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曾陪伴过几代人成长,被韩媒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名家,金庸先生的作品却不曾收获过任何知名的文学奖。其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武侠作品总被评价为“不入流”的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

社会上关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雅俗”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过,王朔曾经痛批“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是四大俗。好像谁若是说自己喜欢读金庸、琼瑶就很没品位,很俗气。

私以为,一味地争论雅与俗,甚至“拜雅踩俗”,都是因为定位出了偏差。

通俗文学创造了一个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新世界”,原本就是成年人的童话,让人从繁杂的现实中抽身,精神进入另一个次元,在作品中得到“治愈”。有侠,有魔,有正,有邪,有触碰心灵的力量。一部能广为流传的作品,作者的“精气神儿”必然是在某些方面感动了读者的心,带给了人一种力量。

它是一道人人喜欢的国民家常菜,何必偏要指责它没有鲍参翅肚的味道呢?本来就不是同一样的东西。也不能因为它通俗就看低。毕竟,通俗又不是低俗,没什么不好。

除了雅俗之外,现在舆论还很流行动不动给文学作品扣“三观不正”的帽子,也有部分专家们喜欢揪着问“教育意义在哪里”。笔者也认为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只要不是刻意低俗,踩到原则,就不必太过上纲上线。

比如最近网上经常调侃琼瑶小说三观不正,其根据通常是作品人物的表现。而有趣的是,网友们也总是评价A角色三观还行,但B角色有问题,然后把B的问题归结到作者的三观上,却忘了A和B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这就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忽略了作品传递人间有爱的观念。

金庸先生曾发表过一种意见,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鲁迅写阿Q,并不是鼓吹精神胜利法;作者只是描写有那样的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的行为。

笔者很赞同这一点,就像《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不能因为他有7个老婆,就说金庸是在宣传不正确的婚姻观。作品体现的侠义精神才是精髓所在。
 

【图片来源 网络】


小说也是一个世界,永远有正有邪,这是客观存在,不能去否认或掩藏。心存正念的人,总是能汲取到正面的力量。教育意义不能靠生硬灌输,小说展开的世界原本就是个大课堂,每个读者体会到不同的精神和价值观,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