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瞥,多少思量,多少难忘……

发稿时间 2017-08-09 14:26
란저우의 멋, 란저우의 맛, 란저우의 과거와 미래 속으로…

黄河穿兰州城而过,奔流不息。【图片=兰州市外宣办】


谁都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北京,但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哪里,恐怕鲜有人知了,这个中心便是位于中国大西北的甘肃省兰州市。盛夏时节,由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组织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团来到了这个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城市,领略奔流不息穿城而下的黄河,感受中西文化合璧的历史,品味誉满全国的美食,眺望充满机遇的未来……短短几天的走马观花,便令人流连忘返。


▲一条河

黄河九曲十八弯,穿过古老的马家窑大地,流进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兰州,兰州也成了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天长日久,黄河似乎欲将这个河谷之城拉得悠长、平缓,而夹河而立的大山又欲将这个城市变得跌宕起伏。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把整个兰州市区分成南北两部分。山静水动,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水上景观,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生不息的灵动气韵。
 

黄河母亲雕像 [图片=记者张忠义]


兰州自西汉建置金城县,取“金城汤池”之意。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这里是是丝绸之路的渡口和枢纽,千百年来形成了兰州集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于一体的地域特色。


▲一碗面

提起兰州的美食,“兰州牛肉面”可谓名扬海内外。它不仅深得兰州人的喜爱,还被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之一、“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并且被列入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州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牛肉面之乡”称号。

兰州的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以一碗面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传遍全中国各地,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被称为"中华第一面"。
 

兰州牛肉面 [图片=网络]


兰州的清晨,是从牛肉面开始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既是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了解兰州的重要窗口。和好的面团在兑入秘制的蓬灰水后,略醒片刻,便能在拉面师傅手中变化出粗细不一、圆扁不同的10多种面条形状,配以鲜美的牛肉清汤,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据悉,兰州目前有上千家牛肉面馆,每天要卖出100多万碗牛肉面。而遍及全国各地的兰州牛肉面馆总数已达到3万多家。同时,兰州还积极推动牛肉面“走出去”,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设兰州牛肉拉面店40多家。

当然,兰州的美食远不止牛肉面。在著名的正宁路小吃夜市,你可以品尝到牛奶醪糟鸡蛋、灰豆子、甜胚子等这座城市特有的各色美食。

▲一座桥

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有一座跨黄河铁桥,110年前,德国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承包修建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桥”。今年,这座“天下黄河第一桥”迎来了自己110周年的生日。110年来,这座铁桥经历了兰州所经历的一切,从政权更迭到烽火激战,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

 

黄河第一桥见证内陆开放的百年历史【图片=兰州市外宣办】




史料记载,中山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通行,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任工程师。桥长234米,宽7.5米,全部材料来自德国,运抵天津后用逾千辆木轮马车送往兰州工地。当时的造价更是高达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

中山铁桥的文物价值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还有成套的建筑、财务档案,“软”、“硬”原始档案都是全的,这在中国都是唯一的。
 

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山桥,如今白天游客不断,夜晚灯火通明,是兰州的一大美景 。 【图片=兰州市外宣办



▲一本书

在中国,读书而没有读过《读者》杂志的人很少,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突破900万册,最近又突破了1000万大关,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同时,《读者》杂志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读者》【图片=网络】


▲一台戏

说到甘肃,不能不说敦煌;说到敦煌,不能不提《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是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该剧首创于1979年,被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此后多年,此剧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所到之处盛况空前,期间还先后到中国香港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意大利、泰国、法国等国家,至今已演出了1800多场,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丝路花雨》剧照【图片=兰州市外宣办】

 

《丝路花雨》剧照【图片=兰州市外宣办】


《丝路花雨》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

如今,继《丝路花雨》之后,兰州歌舞剧院又创作出了四幕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以石窟、壁画及鸣沙山、月牙泉为素材描写了莫高、月牙永恒的爱情和不朽的艺术。2000年首演至今,《大梦敦煌》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6个国家上演,12年中累计演出960场。被称为“可移动的敦煌”、“当之无愧的精品”、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文华奖”、“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大梦敦煌》是一部史诗般的经典巨作,兰州人用无比的智慧和优美的舞姿深刻诠释了敦煌文明。

▲一条路
 

建设中的兰州新区 [图片=网络]


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人说,300年看北京,5000年看西安,8000年看甘肃。在兰州甘肃博物馆,我们通过条条木简,件件陶片,仍能看到东西文化交融的记录和痕迹。

如今,兰州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又成为了“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兰州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打造“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在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坐落着兰石装备制造集团、科教园区、综合保税区、水性高分子科天集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兰州在“一带一路”中所拥有的潜力和机会,看到了迸发辐射的气势和前景,我们似乎听到了走向千年梦想有力踏实的脚步。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