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好风光 神奇宁夏美如画

发稿时间 2017-07-30 13:39
 

[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沙湖湿地公园一景。图片=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秘书处]



宁夏自古被称为“塞上江南”,浩浩荡荡的黄河,来到宁夏变得平缓安静,灌溉着两岸的农田,养育着当地的人民,因此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之说。盛夏时节,海外华文媒体借2017年会在银川召开之机,来到这块天惠福地采风。

▲宁夏湿地保护和全域旅游“圈粉”

听黄河涛声,观沙湖美景,赏生态宁夏。7月26日上午,海外华文媒体一行来到全国十大“魅力湿地”沙湖,瞬间被水天一色的景色“圈粉”,成为宁夏湿地保护和全域旅游的“粉丝”。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宁夏湿地类型、气候、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众多湿地植被和水禽打造了一个温馨之家。走进沙湖鸟岛,一只只珍稀鸟类瞬间被“追星”。在距离鸟岛不远的地方,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正惬意地在沙湖内游来游去。嘉宾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灰鹤似乎很“享受”被“追星”的感觉,一边在水中捕食,一边摆出优雅的造型。

宁夏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222种,裸子植物7种,被子植物213种,共有湿地脊椎动物139种。在全区湿地保护范围内栖息的冬候鸟、夏候鸟、旅鸟、留鸟、繁殖鸟共285种、20个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7种、二级保护的鸟类30种。每年春来秋去时,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白尾海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白鹭、白额雁、灰鹤、蓑羽鹤等,在宁夏湿地随处可见。除了珍稀的鸟类,嘉宾们也被沙湖景区所迷住,骑骆驼、滑沙、沙滩冲浪……一系列的旅游项目让他们应接不暇。

黄河湿润了两岸的土地,巍巍的贺兰山也让这里有了比塞北其他地区更多的雨水,使得这里湿地成片,湖泊相连,如果不是远处零星的沙丘,会令人错觉到了真正的江南水乡。

▲红寺堡,葡萄美酒的胜地
 

[红寺堡葡萄种植基地   图片=网络]



7月初,在德国乌姆市举办的2017帕耳国际有机葡萄酒评奖大赛上,来自25个国家的1094款酒参赛,红寺堡区3家酒企参赛的葡萄酒分别摘得金、银奖,再次向世界展现了红寺堡有机葡萄酒的实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优质葡萄酒涌入市场,与国内外大牌葡萄酒博弈,我们这次能够再次摘得国际大赛金、银奖,依靠的是品质。”红寺堡罗山酒庄总经理王玲告诉记者,近期该公司取得了葡萄酒出口许可,有望将红寺堡优质葡萄酒销往国际市场。
近年来,红寺堡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的思路,抢抓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建设机遇,围绕红寺堡葡萄酒文化城、柳泉和新庄集两个葡萄小镇的“一城两镇”葡萄产业建设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强势推进葡萄产业发展。目前,红寺堡区已累计种植葡萄10.6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42家,建成酒厂5家、酒庄12家,培育形成了千红裕、罗山等30多个葡萄酒品牌。44款葡萄酒先后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得各类奖项53个。

依托葡萄种植基地和酒庄酒窖,集种植、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集聚产业正在红寺堡区形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使红寺堡成为世界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所产酿酒葡萄品质极佳。该区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同时,创新市场推广模式,加入中国葡萄酒协会联盟,与全国20家联盟成员抱团,打通了产地葡萄酒向主流销售市场的通道。

“红寺堡作为一个年轻的葡萄酒产区,在培育葡萄酒文化、拓展产业链条、创建葡萄酒品牌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红寺堡区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协会会长豆孝明说,红寺堡产区已得到全国及世界葡萄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同。今年6月,在第三届DSW(发现中国葡萄酒)中国精品葡萄酒挑战赛上,红寺堡产区被评定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质、有机、荒漠’产区”。
  
▲枸杞,宁夏靓丽的红色名片
 

[在宁夏中宁县红柳沟枸杞产区,农户在采摘枸杞。图片=新华社]



中宁县鸣沙镇罗山西北角,玺赞生态枸杞庄园万亩枸杞连片种植区,株株枸杞树上挂满了串串红果。7月26日上午,100余名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来到中宁这片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在庄园所属企业常务副总经理聂正宝的带领下,品尝枸杞干果、采摘枸杞鲜果、参观加工流程,欣赏宁夏这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我在香港出售枸杞鲜果,销路很好,当地居民很喜欢饮用鲜果榨出的枸杞汁。”讲解间隙,聂正宝告诉记者,由于品质优异,玺赞所产的枸杞干果被北京同仁堂收购,用以配药,一公斤卖到了200元。

然而,2013年以前,这里却是一片荒山,由于缺水及水质问题,没有人类栽培的历史记录。

“为何企业要在荒山之上种植枸杞,还能种出畅销国内外的优质枸杞来?”面对记者的疑问,玺赞生态枸杞庄园种植部部长郑则虎说:“虽然缺水,但荒山也有培育优质枸杞的独特优势。”

据郑则虎介绍,庄园所在的罗山土质为砂土、黄土、胶泥组合而成的“三合土”,表层砂土渗水性好,中层黄土有利于根系生长,底层胶泥保水性好;庄园灌溉用水由红柳沟中的碱水及引上山的黄河水混合而成,有利于喜碱性的枸杞生长;荒山远离村庄、工厂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各类污染,有利于培育绿色有机枸杞。

近年来,中宁将黄河水引上荒山,解决缺水的难题后,众多企业开始在荒山之上开辟规模枸杞种植基地: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大地生态枸杞种植基地等纷纷在罗山、红梧山等国有荒山之上“开疆拓土”,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展3万亩——荒山已成为中宁枸杞种植面积拓展的“主战场”。

▲西夏王陵,千年的战火硝烟

 

[西夏王陵  图片=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秘书处]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这个彪悍的部族同中原的宋朝进行了无数次战争,并且多次取得大胜。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不久后被杀害,葬处不详,西夏灭亡。此后,西夏王陵被蒙古军队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已经出现了认为这里是西夏王陵的论断。

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在中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

 

[远眺西夏王陵 图片=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秘书处]



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

由于风沙的侵蚀,王陵已经风化严重,而且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被削蚀。1988年西夏王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韩美林美术馆前的游人。 图片=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秘书处]




▲贺兰山岩画,描绘远古的人文景观
 

[贺兰山岩画   图片=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秘书处]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画家兼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很多艺术灵感来自于贺兰山岩画,他的绘画作品甚至书法作品都能寻到贺兰山岩画的痕迹。2015年,韩美林艺术馆在贺兰山岩画博物馆一侧建成,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本报编辑部综合报道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