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电子在全球手机市场上陷入鏖战,但业绩依然坚挺。

金融信息供应商“FN guide”3月下旬曾综合24家证券公司的数据对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进行估值,当时低估为5.17万亿韩元,最近一次预估上调为5.6万亿韩元。
三星电子在全球手机市场上陷入鏖战,但业绩依然坚挺。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近来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大幅降价,试图抢占市场份额,三星电子的亏损压力可能因此加剧。在先进制程上落后台积电导致三星电子的成熟制程业务占比较高,而中国企业的低价竞争可能造成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据业内2日消息,近期中国晶圆代工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排名第三的中芯国际(SMIC)去年营收同比增长27%,达到80亿美元,但净利润却大幅下滑45.4%,仅为4.93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营收的同时,利润仅为前一年的一半左右。 中国晶圆代工排名第二的华虹半导体同样面临盈利下降的困境,去年净利润同比减少79.2%,仅为5800万美元,远超营收12.3%的降幅。由此可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为了吸引客户,大幅降低成熟制程报价,导致利润空间缩小。 通常情况下,成熟制程是指28纳米及以上的半导体制造工艺。该领域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中国企业正在加大投入力度,以求扩大市场份额。《南华早报》分析称,随着成熟制程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企业的净利润大幅下滑。 业界担忧,中国企业的低价策略可能会进一步压缩三星电子的成熟制程盈利空间。目前,2至3纳米等先进制程市场份额主要由台积电掌控,因此三星电子在成熟制程业务中的营收占比相对较高。如果中国代工企业持续降价,三星所掌握的中小型客户今年可能会流向中国企业。实际上,三星去年第四季度在代工业务上亏损约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9亿元),今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规模还会持续。 与此同时,全球代工市场排名第四的中国台湾联华电子(UMC)与排名第五的美国格芯(GlobalFoundries)可能进行合并。如果交易达成,成熟制程市场的竞争格局或进一步发生变化,三星电子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下滑至全球第三,竞争压力再度加大。 面对这一挑战,三星电子计划采取定制化策略,以扩大客户群体。三星电子副会长全永铉在近期的股东大会上表示:“我们计划在成熟制程领域加强客户定制化应对,提升产能利用率,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工艺盈利能力。” 业内人士分析称,三星的代工业务短期内依旧面临盈利压力,要想在成熟制程市场中取胜,三星必须在客户定制化战略方面与中国半导体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星电子平泽工厂全景【图片来源 三星电子】
2025-04-02 10:38:48自今年1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就任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持续收紧,关税壁垒不断升级,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广泛影响。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将对进口半导体征收25%或更高的关税,并暗示可能废除涉及补贴支付的《芯片法案》,这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尤其对韩国半导体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韩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压力。 据韩国半导体行业11日消息,特朗普政府计划于下月2日正式实施新一轮关税政策,涵盖半导体等核心工业领域,并将根据各国情况采取“互惠关税”政策。特朗普在2月的记者会上强调,半导体关税税率不会低于25%,甚至可能进一步上调。他同时表示,若企业将生产线迁至美国,可豁免关税,并承诺给予一定的调整期,以便企业重新规划生产布局。 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广泛担忧。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龙头企业或将面临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等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和国际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行业不确定性加剧。业内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决策风格亦趋于反复无常,迫使企业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并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布局,以降低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表态可能废除《芯片法案》。该法案原旨在通过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赴美设厂,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此前已分别获得47.45亿美元和4.58亿美元的直接补贴。然而,一旦法案被废除,相关资金或难以兑现,两家公司在美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亦将面临不确定性。 特朗普多次批评《芯片法案》“浪费纳税人的钱”,并主张应以征收高额关税取代补贴,以迫使外国企业在美设厂,以此促进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他还以台积电近期宣布在美投资1000亿美元为例,称这一决定证明关税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部分专家认为废除《芯片法案》的难度较大,因为该法案需要国会批准,且废除理由缺乏充分正当性。但也有分析指出,即便法案未被完全废除,美国政府仍可能削减补贴规模,以进一步推动企业扩大在美投资。 韩国嘉泉大学半导体学院特聘教授金容锡(音)表示:“目前仍难以预测法案最终走向,但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使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企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更为审慎地调整其战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形势。” 2月25日,位于京畿道龙仁半导体集群内的SK海力士一期晶圆厂已开始全面动工。【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3-11 13:59:13据韩国媒体《The Guru》1日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三星电子、三星显示、三星SDI、三星电机等三星系企业在中国共获批1933项专利,较去年同期(1827项)增长约6%。三星正加速机器人、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专利布局,以确保其在华技术竞争优势。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数据显示,三星今年1月获批542项专利,2月665项,3月726项。其中,三星电子以396项专利居首,其次是三星显示(230项)、三星SDI(50项)和三星电机(47项)。 三星电子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尤为突出,近期获批的核心专利包括:行驶地图生成及控制方法的行驶机器人(专利号:CN119604391A)、通过控制ToF LiDAR传感器进行导航的机器人及控制方法(专利号:CN119585086A)和基于可靠性值识别移动路径的机器人装置及控制方法(专利号:CN119562883A)等。 这些专利将使机器人具备更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优化自主行驶路径,并提升安全性,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物流、制造、服务业,助力三星提升其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力。 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领域,三星电子正聚焦提升可穿戴设备及AR/VR内容的沉浸感,以迎接即将推出的混合现实(XR)设备“Project Infinity”。近期获批的相关专利包括:用于显示虚拟对象的可穿戴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专利号:CN119678121A)、透视式AR系统中的深度重建和过滤的网格转换技术(专利号:CN119678188A)、可调节镜片间距的可穿戴电子装置(专利号:CN119585664A)和增强现实环境下的图像采集装置和方法(专利号:CN119678092A)。 这些技术将进一步提升AR/VR内容的真实性,增强用户个性化视觉体验,助力三星在下一代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中的布局。 三星显示在扩展现实(XR)设备的核心显示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批头戴式、眼镜式和移动显示设备相关专利(专利号:CN119667952A)。这些技术旨在优化XR设备的轻量化设计及显示清晰度,为未来AR/VR设备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星SDI正推进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的战略目标,并在本季度获批多项关键专利,包括:混合固态离子导体及其在电解质、正极、电化学装置中的应用(专利号:CN119725696A)和负极-固态电解质组件及其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专利号:CN119601578A)。 这些专利旨在提升全固态电池的离子导电性和稳定性,优化电极与电解质的结合性能,为未来新能源市场提供技术保障。 三星还积极加强与韩国半导体及显示设备制造商的合作,联合开发了多项技术专利。例如:与韩国最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Semes(细美事)合作,申请“衬底处理装置及其控制设备”专利(专利号:CN119673804A);与光伏设备及安装商Toptec(托普泰克)合作,申请“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和装置”专利(专利号:CN119562715A)。 业内分析认为,三星正通过强化自主研发及合作创新,进一步巩固其在半导体、显示及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的全球技术优势。 【图片来源 韩联社】
2025-04-01 16:09:03【图片来源 韩联社】 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40年间,韩国大企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仅有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7家企业持续保持在前50强行列。其中,三星电子从2002年至2023年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首位。 企业分析机构韩国CXO研究所于24日发表的《1984至2023年40年间上市公司销售额前50位的大企业变动分析》(金融机构除外)报告显示,韩国50强企业的总体销售额从1984年的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8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4万亿韩元,增幅达30.4倍。入围门槛也从2000亿韩元大幅提升至5万亿韩元以上。1991年韩国50强企业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亿韩元后,2022年更是突破1000万亿韩元大关。 据统计,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三星物产、LG化学、现代建设、大韩航空等共7家企业连续40年进入“销售额前50强”。在企业表现方面,三星电子自2002年起连续22年稳居销售额榜首,其销售额从1984年的1.3615万亿韩元增长至2023年的170.374万亿韩元,规模扩大逾130倍。2022年,三星电子更以超过211万亿韩元的销售额,开创韩国企业"200万亿韩元时代"。现代汽车长期保持前三甲地位,LG电子亦持续位列前50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以7家子公司入围50强的成绩领跑,现代汽车集团和LG集团各有6家子公司入围,SK集团则有4家。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位列前50强的企业中有86%(43家)已退出榜单或易主。 行业分析显示,电子及信息通信等IT相关企业从1980年代的5家增至2023年的10家,增加2倍。运输行业(包括造船、海运、航空、陆上物流)也呈显著增长,从80年代的2至3家增至2020年的6至8家。石油化学、能源、汽车和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然而,建筑业经历明显起伏,1984年有14家建筑企业入围前50强,至2023年仅剩3家。纤维(服装)和食品行业也逐步退出主力行业行列,以希杰第一制糖为例,虽从1984年的第26位微幅下滑至2023年的第35位,但在2010年代初期曾跌出前50强,因此未能列入持续40年保持前50强的企业名单。 该研究报告揭示了韩国大企业40年来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韩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
2025-03-24 10: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