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汉语被别人申遗

发稿时间 2015-05-13 15:15
뜨거운 감자, 교과서 한자 병기

[网络图片]




从世界范围来看,汉语无疑是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这既是汉字的八种字体,同时又是汉字的演化过程。对于中国人来说,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其实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正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甚至是轻视对汉语的学习。在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中,能书写出漂亮汉字、能写出文字和内涵都过得去的文章的学生确实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大部分学生书写的汉字让人目不忍睹、撰写的文章句式语法漏洞百出生涩难懂。在这些人写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主语不清、词语乱用等现象。如在某一院校刊发报道学生出演话剧《雷雨》的一则消息中,在标题、结构、标点、句法、语法、用词等各个环节都是漏洞百出。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作者为了表达学生表演的逼真和自然而用了“本色出演”一词。“本色出演”是个好词,说的是演员和剧中人物在外形、在性格、甚至在相貌上很相似。但是,如果让一名男生“本色出演”了“阴险狡诈”的周朴园,好像有点说不过去。那位饰演周朴园的男生知道自己被作者描绘得“如此阴险、如此狡诈”,好像不会太高兴。

有些人之所以写不好汉字、写不出文通字顺的文章、不会用或乱用词语,应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角度来看,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的状态。中国曾经有过近千年的辉煌,对如何当“老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对如何接受衰落的事实和如何摆脱衰落并没有预案。面对突然而至的衰落,对制度、体制、历史、文化等进行机械、懵懂的反思成为必然。因此近代以来一些人开始批判甚至是抛弃自身文化,开始演变成一种时髦和投机。白话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把“说话”和“写文章”变得好操作了,但是也很难再看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千古绝句。这些都是源于对包括中国文字和文学在内的文化太过否定而对舶来文化太过肯定的原因,而这种趋势在当今仍在漫延。如大部分中国学生从幼儿园起一直到大学,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超学习汉语。但是培养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既听不懂外国人说英语、自己说英语外国人也听不懂,而这些学生的汉语水平也很难让人恭维。

从现实角度来看,网络及各种新兴媒体的普及给正确应用汉语和普及规范汉语带来巨大挑战。十指轻触键盘,文字出来一片、复制与粘贴,造就一大批高产“作家”。而在虚拟的空间中,很多见不得大天的词语正在挑战汉语的权威。如屡见网络媒体和报端的“逼格”一词,就有“亮瞎”读者双眼之功效。据某一词典解释:“逼格,装X的格调,提供装X的能力。逼格越高,说明你处在装X食物链的层次越高。”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也是汉语?

纯正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就在这种“反思”和“乱用”中堕落。但是这种不为某些中国人重视的汉语,在韩日却有加强之势。韩日如何把汉语作为最重要的外语去学习自不必说,单单在韩语和日语中的汉字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最近,韩国SBS报道了一则消息,在韩国教科书中消失45年的汉字开始“复活”。韩国“复活”汉字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但重要一点是韩国看到了“汉字”的伟大。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就传入朝鲜半岛,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这一点可以从韩国历史影片《鸣梁海战》中得到印证。在《鸣梁海战》影片中,李舜臣拿到手的情报竟然用的是正宗汉语。而在日语中,有许多中国已经不用的成语,他们仍然如数家珍般使用着。

现在经常有这样的传闻:端午节被人家“申遗”了、屈原是某国人、“长腿欧巴”像赵云。看到这些传闻后,很多颇有一番爱国情怀的国人会以不屑的表情予以回击。其实这是好事,起码证明中国的这些 “内容”是人见人爱的“宝贝”,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但是也要有危机意识,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文字,说不定某一天汉语也会被别人“申遗”。文/柏林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