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卖血人都叫“许三观”

发稿时间 2015-02-11 15:02

[照片=网络图片]


当得知河正宇要翻拍余华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我便对该片充满了期待。这样一部带有浓重“中国特色”的小说,将怎样被安置在韩国这个与中国拥有完全不同历史语境的国家,令我颇为好奇。

但电影出炉后,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票房极为惨淡。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统计,截至10日电影《许三观》的累积观影人次仅为95.4830万,上映仅20天便开始提供网络电视观看服务。由于制作费高达70万韩元,吸引300万观影人次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就目前看来必定是血本无归,河正宇的经纪公司因此事,股价大幅下挫,市值蒸发超过700万韩元。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曾感动全世界,但由它改编的韩国电影却输了票房也失了口碑。究其惨败原因,我认为共有三点。

第一,时代背景架空,韩国色彩不明。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了人生一个个难关的故事。为了将其嵌入韩国历史语境下,导演河正宇将故事的背景设定为1953-1964韩国忠清南道公州的一座小城镇内。虽然片中出现了“美军罐头”、“油灯”等特有的时代产物,但在剧情中却未透露当时的历史背景,仅限于描述小人物的生活,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难以令观众产生共鸣。

其实朝鲜战争之后,韩国物资极度匮乏,也曾卖血成风,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这一点与小说中描写的情节相似,想要“移花接木”并非难事。而河正宇在保留小说经典桥段的基础上,架空历史,多少有些不伦不类,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第二,稀释人道主义,诠释单纯父爱。

在余华的小说中处处可见人道主义情怀,作者通过描写饱受生活之苦的小人物,向读者呈现人性深处的真善美,为他们寻找救赎之路。法国杂志评价其为:“以博大的温情描绘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而在电影《许三观》中,我只看到了一个为孩子舍命的父亲,虽然也戳人泪点,但没能拍出小说的精髓,让“许三观”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被“父亲”这一代名词所取代。人道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情怀被稀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父爱的讴歌,未免有落俗套之嫌。

第三,生搬小说语言,遭遇水土不服。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除了高度升华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外,其独特的人物对话也是魅力之一。重复的陈述模式,层层递进,增加节奏的紧张感和真实感,同时带有些许诙谐与黑色幽默。但翻译为韩文后,部分台词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河正宇在采访中表示:“考虑到原著小说独特的语言特点,虽然将社会背景设定在忠清南道,但并未用当地方言来诠释台词,以减少违和感。”即便如此,依然有些许晦涩难懂,这也许是所有翻译文学的硬伤。

改编他国文学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将经典角色放入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人物关系更是亘古不变的难题。虽然《许三观》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但我还是想要感谢河正宇,因为他的勇气让《许三观卖血记》登上大银幕,也给了大家一次重新审视原著小说的机会。

(亚洲经济版权所有)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