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政策误区

发稿时间 2015-01-22 08:34
 

[网络图片]




转过年,电动车的好消息紧锣密鼓。国家新能源扶持的后续政策正在抓紧制定,京沪高速建成了间隔50公里的充电站群,而真真假假科技突破的消息也传播开来,给暴跌的油价推波助澜。可电动车的推广现实却残酷无比,如何助推行业发展而非引入歧途,政策的制定者真该好好思考了。

中国的电动车推广政策,采取的主要是补贴用户政策。2014年,对续航25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国补5.7万,150-250公里的补助4.75万,地方政府与国补看齐,补贴11.4万、9.5万的力度全球首屈一指,9月1日以后新能源车还免征购置税,更给购买者省去了一大笔开支。但电动车的推广却遭卡壳,去年全年,北京“特供”了两万个新能源指标,可上半年1万个指标只上牌了3.5%,下半年虽反弹,使全年上牌突破6000辆,但截至年底,仍有大量摇中号牌者弃牌,与之相对的是燃油车一牌难求。在上海,因为混合动力车也能享受到免费牌照,新能源车一大半的销售指向了比亚迪秦,但充电不便情况下,绝大多数车辆并未用新能源驱动。

新能源车普通续航150公里以上,完全满足了日常城市内的驾驶需求,充电成为推广的最大瓶颈。停车场安装充电桩,国家电网持鼓励态度,只要自有车位都配合,很多新能源车的尝鲜者也是通过这个方式解决的问题。但几乎所有楼盘,区别于每家每户电表到门,车库却是统一的配电箱,申请充电桩的用户只能自己走线,加大了安装难度。没有车位的车主,住在低楼层的还可“飞线”充电,大多数只能四处寻觅城区的充电站,其中的艰辛早超过了用电带来成本的节省。

基础设施薄弱拒电动车于大城市门外,政府的补贴奖励了城郊结合部的村民。国家电网在京沪、京港澳和青银高速上建快充网络,似乎正解了充电之“渴”,却不知,大好的资源被抛掷在远离用户的地方,并不利于电动车的推广。即使续航300公里的电动车,因为快冲80%最有效率,北京到上海至少需要充电6、7次,最乐观的充电时间每次半小时,3、4个小时就过去了。又因为充电时间很长,汽车多了,还不得不用更长的时间排队。天气冷,充电速度很难理想化;下雨天气,电池易受潮。诸多不确定因素注定电动车天然不适合跑长途。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电动车只适合做家庭第二辆车存在,满足本地通勤需求。高速路上建电桩,舍本逐末。

大城市建电桩,征地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可走入千家万户的输电线,星罗棋布的电线杆却是现成的。电线容量的扩容,充电的收费等技术问题,都极容易解决。至于电线杆下是否有车位,其他车辆会否长期占用充电车位,则是城市管理问题,考验的正是城市管理者的执行能力。北京市制定了中心城区“5公里充电圈”规划,也走的是快充的思路,但从电池的寿命和便捷化的角度,分布于城市的慢充插头“网络”才能媲美海外驾驶者的车库充电。

或许飞速进步的技术将领充电难题变得无足轻重。去年年底,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了一家石墨烯公司研究出首例石墨烯聚合材料电池,其储电量是目前市场最好产品的三倍,用此电池提供电力的电动车最多能行驶1000公里,而其充电时间不到8分钟。如果说这个发明过于超前,生产聆风的日产改进发明的锂硫电池,短期内将走向市场,电池容量有望连上台阶,使续航里程在2018年达到500公里以上。届时现在建设的快冲设施将和加油站一样,全部派上用场。

通过这些创新,尤其可以看得出,这将是一个迅速变化,各种技术殊死竞争上位的新产业。中国政府不像德国那样把资金直补给创新型企业,而是城郊结合部的村民,产业政策就出了大偏差了。

文/邢海洋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