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纯洁性与规范使用汉语

发稿时间 2014-05-14 13:5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民日报》4月11日以《外来语滥用,不行!》为题,对汉语中出现的大量外来语滥用现象进行了批驳。文章指出WiFi、CEO、MBA、CBD、VIP、PM2.5等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不知有多少人能看得懂。对这种观点笔者表示绝对赞同,但是还要表达这样的观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并不排斥吸收外来语,关键在于是否能按照汉语习惯使用外来语。

语言并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补充新内容,从这个意义来讲语言一定是开放的。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自从产生之后不知补充了多少新内容。这种兼收并蓄的语言融合现象从近代以来东北满汉的融合就能略见一斑。如嘎拉哈(gǎlāhà),指的是部分动物身上的一块腿骨;哈拉巴(hǎlàbā),指的是肩胛骨;嘎肌窝(gǎjǐwō),就是腋窝;卡布裆(kǎbùdāng),指的是裤裆;萨其马(sàqímǎ),指的是一种民间食品;的咕(dīgù),就是“嘟囔”的意思;定嘎巴(dìnggábō),指的是结痂。以上这些词语单纯从汉语字面看不出其要表达的内容,只是按照满语的发音“翻译过来”,最终成为汉语的一个部分。这种补充大大方便了满汉融合后的沟通和交流。

当然,汉语不只吸收和融合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外来词语也是蛮有兴趣地接纳和吸收,于是才出现了WiFi、CEO、MBA、CBD、VIP等这些似懂非懂的外来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吸收外来词汇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同时也是中国融入“地球村”必不可少的改变之一。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吸收外来词却有着很大不同。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把外来词搬过来,固然省却了不少麻烦,同时还能彰显使用者的“高雅”和“深不可测”。问题是汉语中总是夹杂这些外来符号,其结果必然要影响到汉语血统的纯正,这种“土洋结合”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是会给人一种“I 服了 you”的感觉?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渐加强,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汇的同时也会成为别国语言接纳和吸收的对象。比如美国在线俚语网站“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的“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no can no BB(不行就别瞎嚷嚷)、tuhao(土豪)、dama(大妈)、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等这些形象而生动的英文词汇基本上原原本本地来源于汉语。这些英文词语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而是把汉语“拿”过去“变”成了英语的一部分。这种使用语言的现象在韩日语言中也有所体现。如韩语中的복사기(复印机)、 프린터(打印机)、카트릿지(墨盒)、 토너(墨),日语中的ラジオ(radio)、ナイフ(knife),スタート(start)等。

无论是英语、韩语还是日语,在吸收外来词汇时基本都进行了再加工和制作,最起码保证了外来语在形式上与本国语保持一致,这比简单的“拿来主义”做法要好很多。因此要想保持汉语的“纯正血统”,照搬照抄的做法是最要命的,必要的翻译和创作还是应该有的。其实改革开放之初的有些做法还是非常可取的,如“拜拜”“伊妹儿”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对没有多少利益回报的翻译工作并不热心,所以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翻译工作者搞出的那些夹杂“半生不熟”外来语的东西。而喜欢在汉语中夹带使用外来语,讲话或发表文章时不时地“蹦出”几个外来语的现象,说明某些人是在故弄玄虚,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以彰显其水平之高。其实这不是为了让听众或读者明白什么,其目的就是为了弄糊涂别人。这种文字上“中西”夹杂现象,也说明部分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总想借助“洋文”来抬高身价。

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并不否认汉语中吸收外来词。因此,这就需要潜心翻译工作的语言工作者热心付出,拿出更好的“洋为中用”之词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求新闻出版工作者严肃工作、严格把关,不能让不符合语法、逻辑的外来语见诸报端,更不能让某些人的“随意之作”随便刊发,避免对读者产生误导和影响。

文/柏林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