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发稿时间 2014-03-26 09:15

3月8日,一则飞机失联的新闻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当官方消息公布有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MH370客机已有两个小时是去联络而未能抵达时,家属们的焦急等待中不自觉的挤进了许多恐慌——生还的几率……还有吗?

生活中我常常看到附近的大楼或住宅起火,也偶尔听闻某位同事出了车祸,甚至一些人为的灾害因为近年治安不佳也开始见怪不怪,但对我而言,空难却是那么遥远,印象中只有一两次大型空难在新闻中出现过而令我有所耳闻。最早一次对空难有较为清晰的概念,是07年前后看高修、河智苑出演的MV《泪》。Luey带有哭腔的哀愁嗓音将生死之别演绎的淋漓尽致,加之MV情节根据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事故改编,使我在当时看过之后心绪久久不能平息。MV虽然只有5分钟,但极其细微的人物刻画,将人在面对死亡瞬间的恐惧,与弥留之际那种歇斯底里般的求生欲猛烈撞击而令人为之颤动——生命何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死亡?

因此我对空难重新有了认识,那是明知将死而无以抗拒的畏。

马航事件发生近半个月,官方尚无明确回应事故发生原因,究竟是飞机故障还是恐怖分子所为,民间“高手”也自发寻找线索推测事故起因。然而逝去的生命终将不能复生,活着的我们能做的,除了引以为鉴,恐怕其他也只是徒劳。有幸,不久前我也被迫乘坐了马航班机,在中国出检口,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约1分钟的仔细检查方可出关。确实,经历了昆明事件,经历着是否为恐怖主义所为而未知的马航事件,中国的安保措施令我感受到的是对乘客生命安全的重视与尊重。

然而令我吃惊的是,回程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的安检几乎可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安检人员走过场一样随随便便的搜了搜乘客的全身、随身背包里的移动电源并不逐一确认,即使护照也仅是马马虎虎的与本人核对……而更有甚者,当我得知飞机飞行途中竟有一名中国游客在机上卫生间内吸了两根烟后才被空乘发现,此时只想说四个字:我惊呆了。

这是对生命怎样的一种轻蔑?听闻后来飞机抵达后,马方空乘严肃将该乘客扣留,并欲没收其护照。乘客自称是第一次乘坐飞机,不懂英文且不知道空中禁烟,有同行人告诉我,这位乘客的护照上赫然盖有一页韩国出入境签证,而马方在乘客的哀求下,最终予以警告将其放行。

在埃及神庙刻画,在卢浮宫前水池泡脚……诸类行为虽惹人愤怒,但不至于殃及生命,多方指责也罢依法处罚也罢,都只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不被破坏。而此次,我总觉得,马方轻易将乘客放行是否太过放松警惕?距离马航被曝出有多名游客持假护照登机还不足半月,处于风口浪尖的马航本该格外警惕机上人员的安全才是?乘客在机上做了严禁的行为,又无赖搬满口谎言,倘若是法航或美国联合航空,这也足以被刑事拘留。要知道,这不是原谅与否的问题,而是全机数百人生命,乃至数百个家庭的问题。想想,真是后怕。

往返的行程中,我在机上读完了一本法国前ELLE主编尚·多明尼克·鲍比在患有急性中风后所创作的一部小说《潜水钟与蝴蝶》。作者昏迷20天后突然苏醒,全身却只有左眼眼皮可以跳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用“眨眼”这个最单一的动作指引助手逐个字母为其拼凑完成了这部回忆录,出版两天后,尚·多明尼克·鲍比在医院中去世。回忆录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同样是面对不可抗拒的死亡,鲍比选择的是用诙谐的目光回眸整个人生,然而每一个回忆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敬畏。如此态度,我只觉这样的一生,足够震撼,足够庄重。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在死亡脚下,人皆渺小。然而面对死亡,坦然生命,我相信没人愿意承受一切轻兆。

文/王贞雅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