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是中国社会化进程良性发展的缩影

发稿时间 2014-02-12 10:04


中国人过春节有个称不上习惯的习惯,就是除夕夜全家一定会坐在一起看春晚。虽说央视的春节晚会每年都遭到一片调侃与谩骂,但观众们却又每年都愿意准时守着电视机看这台“乏味”的盛会,甚至大年初一初二,或者在整个正月里,只要电视台转播春晚,都会把视线停留在节目上几分钟。甲午马年春晚的宣传片中,有句台词说的恰巧是中国人的这种情结:什么叫春晚?春晚就是全家一起看电视吐槽呗!

但是除了娱乐大众、增加除夕夜全家团圆的喜庆气氛之外,纵观央视春晚节目的演变与发展,也不难找到中国社会化进程的脚步。

今年春晚的总导演一改往年央视提供节目制作人的传统,首次邀请电影导演冯小刚出任总导演执行节目策划。单是这一点就能说明,作为中国略带垄断色彩的电视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并未忽视对于观众爱好的尊重。从央视的角度讲,即便春晚不花重金邀请名导操刀,观众也同样会约定俗成地收看节目。当然,即便由著名导演冯小刚监制,观众反响也未必有所提高。但这样一个由台内导演转为台外导演的举措,足以说明央视之用心——也许来自大众的艺术才更适合当代人的口味。

而对于“央视春晚总导演”的邀请,冯小刚看中的则是能够被政府单位认可的机会。早年由张艺谋执导的铁道部宣传片《中国铁路》被爆天价制作费,从广告角度分析,无论是制作、拍摄手法还是创意,都远不及业内最高水平。但央视能够认可,无疑是认准了“张艺谋”这一品牌。同样,一旦被央视认可,也就如同古代拥有了帝王的钦点,张艺谋本人无论是身价还是地位,都有了质的飞跃。如今央视再邀冯小刚,想必甲午马年里,冯导的电影事业也会随之大幅升温,对于中国文化与国际接轨,央视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样情况的还有韩国明星李敏镐。说起李敏镐,我倒是有些意外。去年夏天,接到朋友电话,说他们将在北京举办李敏镐歌迷见面会,问我是否有时间参加。在当时,李敏镐无非只是演过具俊表、城市猎人的一个三流演员,虽然能歌善舞又拥有黄金比例的身材,但在海外并未有太多的广告代言及影响力。记得当时采访时,他说不久会有一部新剧与大家见面,私下里几个记者还在议论新剧会有怎样的收视。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年末百度沸点颁奖典礼上,李敏镐的火爆程度惊人之高,《继承者们》似乎把这位原本不温不火的男演员瞬间塑造成了众多女生心中的长腿男神。因此冯小刚也看中了这位韩国艺人的潜力,向他发出了春晚的邀请。果然,据央视索福瑞、尼尔森、秒针系统的联合监测,全平台的春晚收视率统计中,李敏镐出现的时段达到了收视的小爆点。这不仅是李敏镐本人的成绩,更是冯小刚所执导的春晚得到的巨大收获——这场盛典不再以中年人为中心,怎样抓住青少年的注意力将是未来制作单位需要留意与用功的。

此外对于李敏镐,他能够收益的也不仅仅是春晚节目里5分钟的观众热情与欢迎。春晚效应让我们看到,蓄势待发的广告商们在节目之后,铺天盖地的在各个省级电视台投放了其出演的广告。作为中国广告商未来的宠儿,这仅是他打开中国市场的第一步。难怪有朋友和我调侃:“你是在李敏镐成名之前就认识他了呀?”

除了近年春晚中出现的大批国际艺人,语言类节目的演变也表现出中国社会化进程的转变。

八九十年代的春晚,观众喜闻乐见的小品类别中,由演员塑造的理想化生活的作品占据观众喜爱节目的多半,当时陈佩斯与朱时茂的作品《大变活人》、《主角与配角》等就是这一倾向的代表。随着农村的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逐步完善,赵本山与宋丹丹搭档演出的一系列经典农村形象深入百姓心中:一段段令人熟悉的农村生活片段、一句句乡土气息浓重的东北方言,一个个打扮夸张的城镇装束……各个细节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赵本山带给观众的是时下农村社会生活的环境与状态。92年春晚作品《我想有个家》描绘了农村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渴望;96年作品《三鞭子》描绘了农村经济走出去的新型格局与趋势;99年作品《昨天今天明天》重点塑造了经过长期积累而有所发展农村新形象;千禧年后与范伟共同表演的一系列作品则更加清晰的展现给观众当代农村的幸福生活。不得不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春晚演员们,除了带给观众欢声笑语,更承载着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印记。

家中不少长辈都说,这两年的春晚没有了赵本山便食之无味,其实这也意味着传统农村形象正在退出大众视线。开心麻花的火爆要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将一年间网络热点、网间段子汇聚成的一个个包袱,或许中年人看不明白,但游走在网络的年轻人确实津津乐道。这种趋势也恰巧说明,中国城镇一体化的建设理念已经基本完成,而农村经济随着时代的变迁终将不能作为社会主要经济来源,国家重视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
不过,无论怎样演变,一台台春晚,一个个辉煌篇章都在悄无声息地告诉人们,中国的社会化进程正在走向灿烂光明。

文/王贞雅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