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的自我定位

发稿时间 2014-01-22 09:10
1990年12月25日,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更重要的是,他决定把万维网的构想免费推广到全世界。这一举措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世界,而且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范式。

谈到生活范式的转移,就不得不简单的介绍原有的、以树状结构为特征的层级社会。无论是作为宗教信仰中的象征,还是作为知识分类体系,树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层级结构使它称为最常用的隐喻(metaphor)。另外,这种树状结构所固有的以下几种特点,如,有序性、对称性、层次结构性、简单性、均衡性和统一性,使亚理斯多德从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了优美的“知识树”,作为一般结构去帮助后人认识所有事物。

然而,当代科学经历了,从解决简单性问题的17,18和19世纪开始,到解决混沌和随机为特征的无序性复杂问题的20世纪初,再到解决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有序性复杂问题的20世纪末之后,人们逐步开始习惯用网络结构去认识这个世界。

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种社会网络服务(SNS)的流行,不管是出于内在的需求还是外在的压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生活在一个日趋复杂的网络社会里。因此,如何应用社会网络知识更准确地认识这样的网络社会,而且不迷失自我并找到自己的定位显得格外重要。

记得读研究生时,跑到社会学系选修“社会网络分析”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个工具去给当初正面临“自我定位危机 (identity crisis)”的信息系统这门学科寻找起自身的坐标。

其实,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帮助人和一个个体在这样的复杂的网络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相对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这个概念,人们开始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从不同层面去认识这个网络结构。

从社会系统的整体层面来看,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roudieu)最早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 而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西方的社会连带和中国社会中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是建立在弱连带和强连带的不同的优势之上的。在正式制度相对发达的西方,弱连带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连接本来可以孤立的不同群体。即,通过结构洞利益可以有更大的覆盖范围,取得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冗余信息,从而不仅能提高中介寻利的机会,而且也增加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弱连带的优势。而中国人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及个人互动经验这样的强连带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这种封闭的、黏着的关系上,成员之间才能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并取得中介利益。

在这里,如何在网络社会中发现自己的自我定位,可归结为如何在强连带和弱连带之间找到一种最佳权衡(trade-off)。由于每个人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适当地分配给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与如何构成自己的强连带和弱连带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两者结合的比较完美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精神网络(entrepreneurship network),也就是说最容易创新或创业。而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这又是完全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状态。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道理去说明,每一个人 都实践着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自我定位,而这种自我定位与他们最终形成的社会资本其实是同一的、不可分的。在复杂的网络社会,并不需要去刻意地追求什么特定的社会资本。只要我们先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坐标或自我定位,我们不会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迷失自己。


文/庆熙大学国际大学副教授 黄明浩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