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双融:微观和宏观的连接

发稿时间 2013-12-25 13:55
在全世界人民庆祝耶稣诞生的平安之夜,当我静下心来想解读文化双融这个概念的时候,领悟到了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两者之间,其实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和终极的联系。我暂且称圣诞为终极的文化双融,也可以称之为微观和宏观的连接。

第一次深入接触文化双融这个概念是在今年8月份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国际管理学会的年会之后举办的研讨会上。这个研讨会是由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国际管理学会主席陈明哲先生专门为培养下一代华人管理学者而精心准备的。研讨会是在国际管理学会年会日程全部结束之后,陈明哲先生亲自与一些年轻的华人管理学者们,用一整天的时间进行互动和交流,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够传承优秀的治学传统。

尽管我从这个研讨会学到的东西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先生愿意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和成就毫无保留地与我们这些年轻学者分享。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双融这个概念,强调未来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融会贯通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精华,而且要在社会个体和企业个体之间,公和私之间,还有千秋和一时之间实现取长补短,最终帮助企业走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而我个人认为,陈先生组织的研讨会本身就是文化双融的最佳体现形式之一。

可以发现,文化双融这个概念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而是可以广泛应用于任何一种对子结构(dyad structure)。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对子结构之外,还有像情感和理性、阴和阳、结构和市场、质和量、认识论和存在论、效果和效率等等。这些对子结构,我曾经在以前的专栏中有所提及,而这些对子结构往往会让企业管理者处于一种两难抉择当中。可见,文化双融指的就是能在这些对子结构中找到一个动态的权衡(Trade-off),使之达到一种统一。

除了这种横向的、空间层面上的文化双融之外,还有一种矛盾存在于纵向的、时间层面上,也需要用文化双融的概念去诠释。比如,在体现中国人传统道德理想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文字,浓缩了如何实现个人与社会不但创新发展的智慧。个人有自己的习惯,组织有自身的流程,而社会有其独特的制度。当这些不同层面上的习惯、流程和制度发生冲突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去实现他们的一致性(alignment)。“危机中的资本主义”是今年国际管理学会年会的主题,有些学者指出,危机的原因在于我们只重视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忽略了他之前写的《道德情操论》。而《道德情操论》中讲到的同情心(sympathy)可能就是资本主义这个制度正常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另外,Charles Duhigg的《习惯的力量》一书,对我们理解这三种不同层面的习惯或流程或制度很有帮助。但这本书没有谈到他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提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个方法提供的是一种线性的结决方案,而没能把格物和平天下连接起来。这就像没有把现有价值链:提取(extraction),生产(production),流通(distribution)和回收(disposal)中的提取和回收的连接起来,实现可持续的供应链模式-闭环生产系统(closed loop production system)是一样的道理。

目前,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社会都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文化双融”为底蕴的企业家精神(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去解决看似矛盾但是可以统一的一些两难抉择。现在,让我们回到这片文章的开始。之所以称圣诞为终极的文化双融,是因为两千年前诞生的耶稣通过自己的死,恢复了神和人之间破裂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又是终极的微观和宏观的连接。

文/黄明浩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