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保卫战》之后如何保卫跨国爱情

发稿时间 2013-11-13 13:33

年初由韩国导演崔允硕指导拍摄的中韩友谊剧《亲情保卫战》近日在中国上演。电视剧的官方宣传升华了该剧意义:融合了两国的亲情观、爱情观,凝炼出了亚太人的普世价值。这是继2004年《北京我的爱》之后中韩合拍的又一力作,但是两国人的“普世价值”、爱情观好像并不一致,也从未发生什么变化。

  韩剧里的爱情大多都逃不过这样一个桥段:某个富家子弟爱上了条件平平却个性独立的女孩,女孩虽难以融入刻板的家族,但积极乐观的为人方式逐步打动着家族,经过十几集的剧情,最终这种冒冒失失却令人喜爱的单纯被家族所接受。

  内地爱情剧则比较多的是注重两个年轻人如何创业、如何克服爱情与事业上的冲突,男性多喜欢有拼劲儿、有毅力的女主角,女性也大都在自己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与其说两个人是爱情上的朋友,不如说是事业上的战友。

  两国人交往,问题就出现了:中国女孩儿的刚强如何融入韩国家庭的刻薄?于是,可能一幕幕“保卫战”就开始在银屏外上演了。

  曾经的一位韩语老师讲过她的故事,说有一个比自己年下近十岁的韩国男朋友,但因为双方宗教、年龄、国籍等问题,对方家庭迟迟不愿接受。故事的结局我不得而知,不过我大概了解到,想要融入韩国家庭,尤其是中国女人嫁入韩国,实在很难。韩国家庭的保守观念似乎不允许儿媳妇有半点涉外,从影视剧中不难看出,和公婆一起生活的儿媳妇多半被“勒令”辞职在家,相夫教子或是侍奉公婆,总之一定要守“规矩”,而这“规矩”无非就是哄着男方全家人开心。这种从属的家庭观念导致不少男女分手,更致使中国女孩儿望而止步。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今的韩国家庭也开明许多。

  但究其历史原因,从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以来,朝鲜人民饱受残酷的殖民统治与压迫,种种不满与无奈的情绪进而使其形成了一种几近扭曲的心理,当时形成的“新派剧的悲剧美”这一大众文化艺术就是最好的体现。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约束下无奈的屈服二律背反原则,所要表现的是具有自残性质的罪恶感。其标志性作品有《长恨梦》、《洪道啊,不要哭》等,然而这些文化作品却加重了民众的软弱无能,成为了民众流泪发泄的对象,转而继续安分的接受统治。 

  也正因如此,经过长达25年的禁锢,朝鲜人民形成了空前的民族自卑感,反映到生活行为上则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负,而韩国男子更是将这一情绪体现的淋漓尽致。所谓大男子主义就是丝毫不允许女方存有任何反对与异议,否则会认为这是对自己存在感、威严的挑战。因此韩国男子对于爱情上的理想型也大抵如此,喜欢温顺、柔弱型的小女子,比如金泰熙,少女时代的允儿、以及早期出演多个白血病患者角色的金喜善等,她们激发了韩国男人的保护欲,换句话说,她们让自卑的韩国男人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感。

  而中国式的爱情夹杂了太多关于事业关于梦想的因素,《北京爱情故事》、《蜗居》、《裸婚》等,这些爱情概述为一句话就是:事业有了,我们的爱情也就成熟了。如果探讨其原因,恐怕又要提及那句“与国情有关”的话了。但不管怎样,中国男人需要的是一个能在事业上彼此助力的细腻女人,就像张无忌爱赵敏,杨过爱小龙女,顾小白爱莫小闵。

  红极一时的《我的野蛮女友》也曾倍受中韩两国男人们的喜爱,全智贤式的女子一度被不少女生模仿追 崇,但影视作品与现实的差异就是,没有哪个男人喜欢如此胡搅蛮缠的女孩,除非她的内心也同野蛮女友一样,细腻、神秘。然而两国人的差异之处在于,中国女孩争强好胜,韩国男人更好胜。可是像《钱多多嫁人记》里朴海镇与李小冉的关系,则是两国人民能够“顺利相爱”的契合:男人强,女人更强,但女人再强也会需要被保护。那么如此看来,跨国爱情其实也挺简单的。

文/王贞雅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