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比幽州城还要古老

发稿时间 2013-07-14 13:22
潭柘寺远在京西门头沟,藏在一片大山之中。因此,于我而言,去潭柘寺,另有一个隐秘的动力,就是可以途经苹果园。第一次来北京坐地铁,就牢牢记住了“苹果园”,它是一号线终点。“那里真有一座苹果园吗?”当年这样想过。今天的苹果园,是一座面貌正常的卫星小城,人流如织,喧闹生动,早已没有了任何田园气象。


潭柘寺给我的感觉与市内各处庙宇完全不同,而与红螺寺相似。就是说,寺庙还是要在山里,才显得有活气。从公交车站到寺庙山门,要爬一段缓坡,道路两侧,有很多摊贩在高声卖香。耳边明明听得有不知藏在哪个角落的广播在一遍遍地声明不准带香进庙,庙里提供免费的香,我就很疑惑,他们会有生意吗?与一位小贩攀谈,他笑道:“你也太天真了,还真相信有免费的好事?你注意听,免费后边还有一句话,叫随喜结缘,就是你看着给钱的意思。庙里一次给你三柱香,你不掏个五块十块的,好意思吗?可是我们这一捆香有三十根,才十块钱。”

香摊上,还摆有成堆的木棍,红皮,白心,最粗不过拇指。我想当然地以为,那应该是柘木。潭柘寺就是以周边山上的柘树而得名的。后来,问了一位大妈,她爽利地告诉我,那是桃木,用来辟邪的。

按潭柘寺修建紫禁城

潭柘寺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因此,有民间谚语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实际上,应该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幽州是北京地区使用较早且频率较高的名称。据说,明朝移都北京,在修造紫禁城时,就是以潭柘寺为蓝本的。

潭柘寺山门上,还留有康熙的题字“敕建岫云禅寺”,这是它的正式名称。但因寺庙周围遍布柘树,且庙后集云峰下有一龙潭,后人习惯称它为潭柘寺,相当于小名叫成了大名。柘树被认为浑身是宝,树叶治疖子,树皮补肾,果实舒筋,所以,多年来,人们不断上山采叶打果剥树皮,潭柘寺周边的柘树已经近乎绝迹了,只在山门外还保有一株古柘树。

潭柘寺外山谷里正在施工,打桩机粗暴处理岩石的声响震耳欲聋,天又热,蝉鸣声一刻不肯停歇,所以,直到进入大雄宝殿,心下才会慢慢地清凉起来。

据史料介绍,潭柘寺大雄宝殿与紫禁城太和殿建筑标准相同,都是漂亮的双重房檐。这种重檐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种浪费,但有资格浪费,才是地位的象征。大雄殿前,香火极旺,不由得让人想到一种不客气的说法:西方人去教堂忏悔,中国人去寺庙行贿。香客们燃香叩首,低眉默祷,很少有机会抬头欣赏大殿屋顶的独特风景。

大雄宝殿最值得留意的,就是屋顶两端的鸱吻。鸱吻也是龙。所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鸱吻是老九,属水神,主防火。这一对鸱吻高三米有余,海口大张,银牙灿烂。更为奇特的是,鸱吻身上拴有六米长的金锁链,在大太阳下金光闪耀。传说,康熙帝某年要到潭柘寺游玩,忽做一梦,说这两只鸱吻密谋要飞走,为什么呢,因为康熙是真龙天子,神龙不敢见真龙!康熙以梦为真,非常担心,于是赐下两条金链,牢牢锁住了它们,这是1699年的事情。


在大雄宝殿的东侧,进角门,就是有名的流杯亭。一座古亭,地上铺有整块的汉白玉,上刻迂回曲折的石槽,这就是“曲水流觞”之所。古时候的文人,最高级的乐子,就是大家围坐水边,盛满酒的玉杯从上游开始漂浮,停在谁身边,谁要就饮酒赋诗。这种调调,连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军头丰臣秀吉也曾爱好过。只是,在流杯亭边流连,我的心下略感失望,拟想中的曲水流觞,应该有更宽阔的溪水,岸边有野花有蜜蜂,夕阳映在山石上,鲜绿的青苔被镶上了金边。可眼前这亭子这水槽,显得也太局促了些。不过,水槽设计得真是精巧,从南侧看,是龙头图案,从北侧看,则又变成虎头了。

大雄宝殿之后,是一座两层建筑,名毗卢阁。阁内供奉毗卢遮那佛等,听名字,就有一股浓浓的印度味吧?但阁顶,玩的却完全是东方宫廷政治。

毗卢阁顶大脊两端又有两座鸱吻,其上雕有漂亮的图案,正面是飞龙戏珠,八条游龙追逐宝珠。背面,是龙凤呈祥图案。我们知道,实际上,龙凤呈祥,是专用名词,指皇帝娶皇后,又名大婚。现如今,一些演员合法同居,往往被无知娱记写成“大婚”,这要搁古代,是杀头的僭越罪。毗卢阁鸱吻龙凤呈祥的问题是,凤在上,龙在下,而且那只展翅高飞的凤,还占据了图案三分之二的面积,把那只龙挤得完全不得舒展。是哪位工匠,居然如此大胆?据考证,毗卢阁最后一次整修在光绪十六年,慈禧太后依然听政,而且据说她还为整修掏了银子。因此,凤在上龙在下,是为了取悦慈禧,除此,其他解释都很难讲得通。

铜锅只剩下了一口

皇帝往往会有些不可理喻的举动,被善于拍马的臣属们千方百计地解读为雅事,比如,给树木封官。在北海团城,很多树都有官衔,总督与尚书们挤作一团。但说起官价最高的,还要数潭柘寺斋堂院内的两株银杏树,它们被乾隆分别封为“帝王树”和“配王树”,一步到顶,不可能更高了。

据说帝王树是辽代栽植的,有一次乾隆去潭柘寺游玩,大和尚指着树说,每逢新皇帝登基,它就会新长出一条侧枝来。乾隆龙颜大悦,马上传唤都承旨,封赏!实际上,很多庙宇都有这类传说,比如红螺寺。有人说,佛教团体是史上最为成功的商业组织,这类传说,正是他们成熟的营销手段之一。


关于潭柘寺,还有一条谚语: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传说,如果潭柘寺被烧了,北京城必将被淹。因为潭柘寺所在地是北京地区的海眼,海眼被毁,北京当然难免成为汪洋。另一民间版本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说潭柘寺有十数口直径两米左右的大铜锅,锅底铸有“潭柘寺”字样。每日生火做饭,锅底都要经火,此为“火烧潭柘寺”。

水淹北京城呢,说是地安门外大街上,有一座后门桥,桥洞石壁上刻有“北京城”三个大字,什刹海水位时高时低,夏季雨量大,就会把“北京城”淹没。火烧与水淹其实并没有什么关联,只不过中国人喜欢对对子,不相干的事,能用对子的形式节奏分明地联到一起,有一种老外永远无法理解的快感。


如今,潭柘寺的大铜锅,只剩下了一口最小的,直径一米八,深一米一。就这,也堪称北京地区最大的炊事用铜锅。想一想,潭柘寺是不是曾用这口锅来施粥?好像不可能。因为寺庙离京城太远,为了吃顿粥奔波几十公里不值当。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潭柘寺山门
002:大雄宝殿上有鸱吻
003:流杯亭龙头
004:流杯这虎头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