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在古乐声中遥想皇帝的执着

发稿时间 2013-06-02 06:35
韩国语有一个词叫“文化财”,即文化遗产,分有形与无形两种。韩国人实在,说到具体的有形文物,直接就称“宝物”一号二号。而在中国,因为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宝物实在太多,所以没有办法去一一保护。这样,如果能跻身“全国重点文物”的行列,那么就算再野蛮霸道的地方官,也是不敢动用黑社会手段拆迁的。


在全国重点文物当中,还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里,批次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已经公布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其中的第一批,当然最金贵。看看第一批都有什么吧,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一线景点?但一般人可能没有留意过,在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当中,居然夹着一个完全不知名的所在,那就是智化寺。

明英宗对王振不离不弃

置身智化寺,油然而生肃穆之感,为什么?环望四周,你会发现,其秘密在于,智化寺的建筑,不管是钟楼、鼓楼,还是智化殿、如来殿,一概黑瓦覆顶,这样,寺庙的整体氛围就被涂上了偏冷的色调。

智化寺建于1443年,起初是明代著名太监王振的家庙,后明英宗朱祁镇赐名“报恩智化寺”,从此成为国家级大寺。自朱祁镇当太子时起,王振就是他的看护人。你也知道,太子长在深宫,注定没玩伴没朋友,围绕在他周围的大臣或宗族子弟,多是利欲熏心之徒,少有人对他付出真情。因此,太子最容易信任的人,自然是长期陪伴自己的太监。王振之于朱祁镇,正是如此。

史载,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进犯中原,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结果,浩浩荡荡二十万铁甲兵将,却莫明其妙地遭遇惨败,史称“土木之变”。据说,败因之一,是王振为炫耀权势,逼迫大军绕道路过他的故乡,严重贻误了战机。英宗被蒙古人活擒,王振则死于愤怒的乱兵之手。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在战场上被俘,是不多见的事情。

王振惹出这么大的祸事,其名声之臭,早已盖棺定论。可没想到,英宗不久被蒙古人释放,并于1457年咸鱼翻生,回锅又当了皇帝。虽然不可能大张旗鼓给王振平反昭雪,但暗地里照顾他却没有任何问题。比如这座智化寺,就一直得到了完好的保护,英宗在寺内给王振建起“旌忠堂”,大大方方地为他招魂祭祀。

也就是说,对于自己亲征被擒,英宗丝毫没有责怪王振。分析起来,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英宗首先就没有责怪自己,不觉得亲征有什么孟浪之处,因此,兵败的责任,全怪将士们不够用命。另一种,英宗有反省,但他认为,既然自己是皇帝,是最终决策人,那么所有的责任就该是自己的,不能推给部下。

不管哪一种情况,都可以证明,皇帝与臣下,历来属于特殊的人伦关系。比如清朝的乾隆对和珅,明知道他贪污受贿,明知道他富可敌国,却全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为皇帝最在乎的,只在于臣下是否绝对忠诚。忠诚,才是皇帝最需要的品质。明英宗对王振不离不弃,表现得如此执着,原因即在此。


智化寺原来的规模很大,分中、东、西三路,但如今只留下了中路的主要殿堂,有智化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和大悲堂等。其中,藏殿内存有北京唯一的明代原木结构转轮藏,藏橱上的浮雕金翅鸟、龙女、神仙、狮兽等图案,雕刻精美,构图严谨,线条粗犷有力,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转轮藏,说穿了就是书架。据说,南北朝时期,梁国有位大和尚传弘,见佛经数量浩繁,晦涩难懂,一般人没机会读完哪怕一卷,因此就发明了这么一档东西,上置佛经,中心有轴,信徒可信手转动,即可获得读经的功德了。原来,转经,并不只传于藏传佛教。

智化寺如来殿为两层楼阁,供奉如来佛像。上层四壁遍饰小木佛龛九千余,故又称“万佛阁”。阁内顶棚原有雕工精美的藻井,整细贴金,装饰华丽,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可惜,在1930年至1934年间,如来殿藻井被寺僧盗卖,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在这件事上,说美国人是小偷肯定不合适,因为他们当年付了钱。但他们自己应该知道,收他们钱的人,却是小偷。


直到乾隆年间,智化寺的香火依然极为旺盛。有位御史沈廷芳,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官员,偶然路过,发现王振这个家伙的塑像,居然还在笑脸盈盈地接受百姓的顶礼膜拜。于是他怒了,一状告到乾隆那里去,坚决要求毁像停祀,不能让王振这种坏人享受如此的哀荣。乾隆照奏,智化寺从此衰败。

出场艺僧长得不够帅

凡庙,必有镇寺之宝。智化寺内,藏有一部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共724函,7240余册,收佛典1675部,重达400吨,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之一。另一部,是《高丽藏》,现存韩国伽耶山海印寺,该寺因收藏经板而享有“海东敦煌”美誉。

当然,智化寺更出名的宝物是古乐。明永乐二年(l404年),成祖朱棣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这些曲子,原来只在宫中演奏,但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把它带出宫院高墙,送进了自己的私庙。

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因此,明代古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至今已五百年。专家们说,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以及五台山青黄庙音乐齐名,都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怎么知道智化寺的音乐是古乐呢?据称,在智化寺,发现过三种工尺谱,一是寺中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1903年的抄本,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这三套乐谱所记曲调相同,就是说,智化寺音乐乐谱一直没有变动。


清道光、咸丰年间,这种寺庙音乐流传到民间,被称为“京音乐”。说起来,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地产的文化产品并不多,八大菜系里没有京菜,所谓京剧其实也是安徽地方戏曲的变种,因此, 对北京的文化自信而言,此“京音乐”颇有几分重要性。

现在,智化寺每天有三场音乐表演,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我去听的那一场,只有四位听众。于是就想,万一下边一个听众也没有,艺僧们还会若无其事地给空椅子表演吗?


四位艺僧,四种乐器,有管子,有笛子,有笙,还有鼓。但说实在话,在我看来,出场的艺僧们长得不够帅,既没有艺人的清高感,也没有僧人的散逸感,都有点像肉乎乎的乡下大叔。而且,艺僧们的工作态度,也显得不够紧张,给人一种应付差事的感觉。至于音乐,还是可听的。单调本来就是中国民乐的一大特点,想让艺僧拥有摇滚乐手一样的表演激情,恐怕也是强人所难。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精美的如来殿
002:转轮藏说穿了就是书架
003:艺僧在表演
004:钟楼一角
005:被美国人买去的藻井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