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一声钟响可抵诵经千遍

发稿时间 2013-05-19 13:27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1921年访问北京,日后完成《中国游记》一书,其中对大钟寺的片断描写令人费解。他说:“永乐大钟一半埋在土里,事实上正被用作公共厕所。”大钟并未碎裂,埋在土中自当全然封闭,何以会有空隙成为粪溺排泄之地呢?要是搁今天,日本人到中国来乱说话,又该惹起外交风波了。

大钟寺本名“觉生寺”,位于北京海淀北三环西路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早年间,觉生寺是清帝祈雨的场所,逢干旱之年,皇帝就要出城到寺内拜神求雨,至于灵还是不灵,谁也说不准,皇帝也只能是讲究个心到佛知。

作为三朝古都,北京庙宇众多,觉生寺在其中既算不上历史悠久,也谈不上规模宏大,但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京师二百九十一座寺庙细数折》中,它却位列第三,为什么?就因为驰名中外的永乐大钟被安置于此。寺由钟而知名,而且是先有钟,后有寺。在北京城里,你探问觉生寺,几乎没人听说过,但你一说大钟寺,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1985年,觉生寺被辟为古钟博物馆,收集并陈列各类古钟数百口,成为钟的王国。其中既有石器时代的陶钟,也有民国年间的警钟;有高达两层楼的大钟,也有酒盅大小的微形钟。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号称“中国钟王”的永乐大钟。



中国钟王名副其实

永乐是明朝皇帝朱棣的年号,他为什么要造这一口大钟?一种说法是,朱棣从侄儿手中抢了帝位以后,心里总不踏实,怕有人再依样学样推翻他的宝座,于是,为了消灭民间反抗力量,他派军师姚广孝把老百姓家里的刀枪剑戟统统没收,集中熔化,铸了一口大钟。而且,钟上刻有佛经,期望老百姓听了钟声之后就不会再生造反之心。另一种说法是,朱棣造钟,是为了纪念帮他夺取帝位而阵亡的将士,类似于1949年以后在天安门广场上建起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民国时代著名剧作家齐如山先生曾说:“据西洋人测量,永乐大钟是世界第二个大钟,第一个在莫斯科。但莫斯科存钟之处,我去过三次,其中有十来个大钟,第一个确是很大,但若只凭目力看,则似比永乐大钟小得多。”他的意思是,永乐大钟位列世界第一才对。



永乐大钟到底有多大呢,它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壁厚度不等,最薄处在钟腰部,厚49毫米;最厚处在钟唇部,185毫米。是不是世界第一,并无准确说法,但中国第一的名头,是任谁都抢不去的。

资料显示,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铸造而成的。试想一下,古时候没有吊车,没有起重机,铸这么大的钟,着实让人头疼呢。古人自有古人的招法,他们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宣纸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钟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火,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着泥作的槽注入陶范,大钟遂一次铸成。

造钟为什么还要用宣纸刻字呢?这是因为大钟之上有佛经。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误传永乐大钟上铸的是《华严经》,所以又称它为“华严钟”。近年查明,钟上所铸的是以明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法华经》为主的八种经,并无《华严经》。据统计,永乐大钟内外铸有经文23万余字,无一字遗漏,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苍劲,相传是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其铸造工艺之精美,堪称佛教文化的珍品。



永乐大钟声音浑厚洪亮且有音调之分,轻击圆润深沉,重击则浑厚宏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余音能延续3分钟之久,据说可传至百里之外。大家知道,藏传佛教讲究“转经”,就是说,你虔诚地甩动转经筒,一圈就相当于读了一遍经。而汉传佛传则信奉以钟传经,23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每击钟一下,字字皆声,也等于诵读了千万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

永乐大钟设计合理,比例匀称,工艺上乘,举世罕见。据专家称,钟体一铸而成,其上竟无一处“沙孔”,是古代铸造史上的一个奇迹。说起来,朱棣迁都北京后,号称在京师营建了三大工程,其一为紫禁城,其二为天坛,其三,即为这口永乐大钟。

地震使钟架更为牢固

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铸造的,其后一直存放在汉经厂,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它钟。”

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满清八关,雍正十一年,朝臣们提议说,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大钟属金,应该放置在京城之西才合理,于是雍正皇帝决定,把大钟安放在风水宝地觉生寺。

在没有汽车的时代,怎么搬运重达40多吨的大钟?说起来,只能等到严冬时节,先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再用人拽马拉,让大钟在冰上滑行。当时迁移大钟之事曾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经过数月时间,大钟才最终落户觉生寺。

那么这么“魁梧”的大钟又是怎样挂到钟架上去的呢?当然是如法炮制,先攒土成堆,再浇水成冰,将大钟拖上去,然后建钟楼,待春暖解冻后取土而钟悬。钟下的地面也有讲究,在青石基座上砌有一个八角形的石池,深70厘米,直径4米,池口距钟口1米,池与钟形成共鸣,使钟声更加响亮。

大钟寺规模宏大,有山门、天王殿、正殿、后殿、藏经楼、配殿等,而悬挂挂大钟的钟楼,尤其是难得一见的建筑精品。大钟楼高16.7米,整体造型上圆下方,以喻“天圆地方”之意,并有乾隆帝题写的“华严觉海”匾额。

大钟体重,无法按常规将主梁直接架在立柱上,所以建造钟楼的工匠重叠架设了三层纵横梁,使主梁承受的重量得以分散。更绝的是,八根立柱都微微向里倾斜,使结构更加稳固。因此,大钟悬挂在主梁上,主要靠一根长14厘米、宽6.5厘米的铜穿钉,即可悬挂近二百五十年,一直岿然不动。

据说,1976年发生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也有很强的震感,钟架上原有一处卯榫,因年代久远而稍有分离,居然在地震的时候合上了。也就是说,地震反倒使得钟架更为牢固了。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大钟寺正名“敕建觉生寺”
002:永乐大钟堪称钟王
003:大钟楼建筑华美
004:大钟寺外墙精美装饰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