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如果雍正没能成为皇帝

发稿时间 2013-04-05 13:45
每次去雍和宫,都会心生感慨,那里的人实在太多,香火实在太旺。而且,有那么多年轻人一脸虔诚跪拜如仪,又让我十分好奇:他们真的相信藏传佛教吗?还是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远方的菩萨格外灵?仅一条马路之隔,就是孔庙,金砖黄瓦,古木森森,老夫子的青铜塑像前,很是冷清。也许,这是因为,孔子及儒学,只强调现世的艰苦担当,却不肯对来世给出慨然的应允,从而显得缺少安慰人心的力量吧。


说起来,如果清康熙帝的第四子胤禛最终没能登上皇位,那么雍和宫就将不是雍和宫,而会继续被称为“雍亲王府”。关于胤禛继位为雍正,坊间一向传言纷纷,一种说法是,雍正伙同九门提督隆科多篡改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皇子”中的“十”改成了“于”,四皇子遂跃然龙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古汉语行文,一定用“於”,不会用“于”。况且,涉及传位这种重大事项,康熙遗诏不可能只写“十四皇子”而不写其名字。有名字,就没法改。

在诸皇子争斗中起初并不起眼的雍正能笑到最后,有一种解释比较可信,即雍正四子弘历聪颖绝伦,深受康熙喜爱,为保证弘历这个孙子能登上皇位,康熙决定先把皇位传给雍正。弘历即乾隆。因子传父,这种事在中国古代发生过,在日本天皇传位过程中也发生过。因此,关于雍正继位,大家从此不必再半信半疑了,阴谋夺权的事情不存在。

之所以会有传言,是因为雍正执政期内,对汉族知识分子阴狠苛毒,屡兴文字大狱。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恨他又没辙,只好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段,编排出种种不堪谣言来黑他,说他继位不正,就是试图从根本上陷他于不义。

乾隆曾经说过大实话

雍正入继大统后,按规矩,雍亲王府就不能再住人了,于是王府一分为二,西路院给了黄教上院,即藏传佛教驻京办事处;东路院改为雍正的行宫,他在紫禁城待腻了,就可以回老宅东书房放松一下。今天我们看到的雍和宫,只有原来一半的规模,即西路院。另一半东路院,连同一座超级精美的花园,一同毁于一场大火。


雍正在世时,雍和宫以“粘竿处”知名。这个机构的正式名称是“尚虞备用处”,由一些优质的贵族青年,组成雍正的私人秘书班子。名义上,他们是陪雍正玩的,钓鱼、赏花,以及粘知了,所以叫“粘竿处”。但实际上,他们是御用特务,负责四处打探消息,搜集情报,以助雍正掌握皇城内外动态,窥探大臣所思所想,以及了解市声民情。传说中,雍正对付谋反者,用一种非常高级的暗器“血滴子”,像鸟笼一样,套到人头上,脑袋就融化掉了。这种任务,即由粘竿处具体执行。

雍和宫一门出了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堪称“龙潜福地”。雍正去世,都没有按惯例停灵紫禁城乾清宫,而是停在了雍和宫,足见其对老宅感情之深。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扩建,改为喇嘛庙,成为大清国最高级别庙宇。

雍和宫主殿即“雍和宫”。殿前,有六米高四面碑,用四种文字刻写乾隆的一篇文章《喇嘛说》。此文不长,只有六百九十三个字,却透露出一个重大秘密。乾隆说:“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怎么安?即鼓励蒙古百姓信藏传佛教,从此,蒙古人家里有两个男孩,就必须出一个去当喇嘛,不能结婚,不能生育,人口自然锐减;另外,信了教,蒙古人开始收敛心性,变得日渐柔顺。当年纵横欧亚毁城不倦杀人如麻的蒙古大军后来到哪里去了?就淹没在了藏传佛教循环无休的诵经声中。

而且,从这篇文章可以发现,乾隆基本上是个无神论者。他公开说,并不相信活佛转世,只是尊重这一风俗而已。当然,他也不只是尊重,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转世程序。达赖与班禅,均由金瓶抽签产生,由此,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得以大大加强。当时共做了两个金瓶,一个放在西藏大昭寺,另一个,就藏在雍和宫。

芥川龙之介的发现

旧时代,生活当然不够富裕,但日子却比今天悠闲。比如按老北京人的习惯,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起,直到正月三十雍和宫打鬼,这春节才算过完。

打鬼的正式名称叫“跳布札”,蒙语,意思是“驱魔散祟”,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乐舞。在清代,雍和宫打鬼非常隆重,连皇帝也会亲临现场助阵。一说,鬼,指的是酒色嗔贪妄杀六戒;又一说,跳布札最后斩杀的魔王,是指当年在新疆一带叛乱的噶尔丹。

据史料载,雍和宫打鬼,地点就在今天的南广场。每到正月三十,广场上人山人海,挤不透压不透。打鬼共分十三场,喇嘛们头戴奇形怪状、狰狞可怖的面具,身穿五颜六色的服装,在鼓乐和诵经声中翩翩起舞。前十场,是螺神与金刚与魔王斗法,但无法取胜。到第十一场,一大六小七位弥勒出场,金刚与天王也现身助阵,终于把魔王的化身梅花鹿擒住,于是进入第十二场,斩鬼。魔王现出原形,是一尺长的面人,被钉在三角钵里,弥勒把金光闪闪的月牙斧交给一位金刚,金刚挥斧斩下魔王的头。第十三场,送祟,是打鬼的高潮,场上音乐与诵经声越来越高,舞蹈越来越快,两位黄衣喇嘛抬出三角架,上置一骷髅,即为被斩魔王。在众人欢呼声中,骷髅被熊熊烈火焚化,喻示着从此天下太平。

这种仪式,在1957年举行过最后一次,到如今,估计已经没有人能提供细节指导了。


在汉传佛教中,弥勒是袒胸露腹肚皮朝天笑呵呵的模样,实际上,这是五代时期一个布袋和尚的形象,他曾自称是弥勒的化身。而在雍和宫,你会发现,藏传佛教的弥勒,形象完全不同,高鬓螺发,双目圆睁,表情严肃得很,与释迦牟尼大体相同。这才是正统的弥勒,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亦称未来佛。

雍和宫万福阁内的弥勒大有来历。乾隆十五年(1759年),清廷助七世达赖平定了西藏郡王朱尔默特的叛乱,达赖十分感激,听说乾隆正在扩建雍和宫,就想送上一份厚礼。恰好此时,尼泊尔刚从印度运回一株白檀巨木,达赖马上用重金买下,经四川运往北京,耗时整整三年。此木高二十六米,是先雕成弥勒后,才盖起的万福阁,因此,有“先建大佛,后修宫殿”一说,后世,又将其讹传为“先有弥勒佛,后有雍和宫”。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921年游中国,曾探访雍和宫。他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在第六处东配殿,给守殿人一枚银币后,获准看到了若干平时蒙在绸布下秘不示人的佛像。第一尊,佛骑在披着人皮的马背上,血盆大口里衔着一个小孩子;第二尊,佛的脚底踩着一个象头人身的女人;第三尊,佛站立着与女子交媾;第四尊最厉害,弥勒站在牛背上,而牛居然正与一仰卧其下的女子交合。

芥川说:“不过这些欢喜佛却丝毫不令人感觉淫秽,只是满足了人们某种残酷的好奇心。”他还感慨道:“一具隆隆男根,不去生儿育女,却只能在此为守殿人赚取一点烟钱,悲夫,喇嘛佛的男根啊。”其实,芥川所见,是藏传佛教男女双修的秘法,据说有很高深的学问在里头,他一个日本人不懂的。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跪拜所求终为善事
002:殿堂华丽有藏地风情
003:孔雀翎装点佛像
004:喇嘛在为大佛除尘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