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未曾有过风花雪月与卿卿我我

发稿时间 2013-03-29 15:33
韩剧《成均馆绯闻》讲述友情与爱情的故事,其中自然免不了风花有雪月。说起来,成均馆与中国的国子监性质相同,都是国家最高学府。而旧时候,女性完全没有机会进入这种地方接受教育,因此,想到成均馆或国子监去卿卿我我,就只能安排女扮男装的情节了。

北京国子监坐落于成贤街,与孔庙隔壁。成贤街又称国子监街,是北京不多见的古街,两旁的四合院外墙呈灰色,而国子监和孔庙的外墙则为朱红色,所以这里既有老百姓风格,又不乏皇家的气派。这条街,常成为拍电影时“老北京”的背景。作家舒乙先生透露,当年凌子风拍《骆驼祥子》,就选在国子监街。而且,经有关部门批准,还拉来几大车黄土,薄薄地盖住了柏油马路。

乾隆两次国子监讲学

按今天的话讲,国子监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是全国教育管理中心,也是最高学府。国子监首脑称“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当然,古时,学校以私塾为主,国家对教育的控制重点体现在科举考试上,对日常教育行政干预不多,所以,祭酒是一份位尊活轻的好工作。

在清朝,祭酒都不用每天上班,农历逢一逢六到岗即可,算下来,一个月只坐六七天的班,而且是半日制。批批文件,喝喝茶,就完了。初一与十五,另有任务,要率师生去隔壁孔庙祭拜先师。但这份活,也可以请手下人代劳。

国子监的建筑并不多,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门与牌坊,都是装饰。辟雍是皇帝讲学之所。彝伦堂原本用于皇帝讲学,后改为图书馆。敬一亭,则是办公室。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分布在两厢,共有六堂三十三间。


辟雍很特别,一座华丽大屋,四周围有水池,是国子监的核心建筑。按史书说法,辟雍打从西周起就有了,是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的教育场所。根据伏羲的学说,取四周有水为雍,形如璧环为名,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但实际上,辟雍也只见于古书,各朝到底有没有,或实物什么样,没人说得清楚。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位名叫曹学闵的御史给乾隆皇帝出主意,鼓动他在国子监内仿古制复建辟雍。乾隆一向对这种可能留名青史的雅事兴趣十足,马上兴致勃勃地同意了。

但此动议却遭到群臣反对,理由非常充足:建辟雍花钱很多,可皇帝一生也只能去讲学一次,不值得。乾隆一听,也对。于是作罢。只是,这个念头却一直在他脑中挥之不去,到乾隆四十八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谁反对也不听,必须建辟雍。

第一稿由刘墉设计,乾隆没准,嫌太小,才三百平方米,而且内中还设有四根金柱,影响视线。和珅设计第二稿,扩大面积,并采用新技术,叫“抹角架海梁”,整个大厅不用柱子支撑。乾隆大为高兴,就是它了。说起来,和珅的办事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强,要不然,他贪了那么多钱,乾隆怎么一直到死都没有动他呢。

历史上,乾隆是唯一两次讲学国子监的皇帝。一次,是他继位之初,在彝伦堂。另一次,就是在辟雍建成之后。辟雍内,乾隆坐过的宝座还在,但你会疑惑:他坐在辟雍正中,那些听讲的监生待在哪里?


原来,皇帝讲学时,监生是没资格进入辟雍的,他们全跪在辟雍桥外的院落里。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皇帝讲课,监生们怎么能听到?又原来,用的是肉质扩音机,即由传胪官一声一声把乾隆的话喊给院子里的监生们听。

到国子监,站于辟雍桥前,你不妨拟想这样一个场景:天子在水中小岛上一座白玉砌成的教室里讲学,年轻的监生们围跪在水畔虔诚地倾耳聆听,清风柔曼,树影婆娑,天高云淡,飞鸟啾啾,正是乾隆无比喜欢的调调。

国子监还闹过学潮

中国各地的景点,都爱搞些神奇的树,国子监也一样。在辟雍西侧,有一树槐树,据说是元朝国子监祭酒许衡亲手栽种的。树已死了多年,却在乾隆十六年突然复活,那一年,正逢皇太后也就是乾隆的亲妈六十大寿。你说这有多吉祥。于是这棵树得享殊荣,被皇帝命名为“复苏树”。但查资料可以知道,许衡老先生在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就告老还乡了,22年后,国子监才开始建造。所以说,关于槐树复苏之类的说法,大可存疑。

国子监的课程,明清两代,都以儒学为主。明朝相对开放,儒学之外,还开设过算术、书法、律令、礼仪、音乐等。到清朝,就完全沦为科举考试的培训中心了。


明代,国子监还闹过学潮。话说英宗正统年间,大臣李时勉就任国子监祭酒。一次英宗最宠信的太监王振来国子监办事,李时勉对他不卑不亢,得罪了他,令这个著名的恶太监怀恨在心。

后来,彝伦堂前的槐树枝叶繁茂,快伸到屋子里去了,于是李时勉令人修剪了十二根树杈,这下被王振抓到了把柄,告他“擅伐官树”。罪名不大,但英宗是个糊涂皇帝,对王振历来言听计从,于是判李时勉带枷立于国子监前三天,以示惩罚。

当时,李已七十岁,这么站三天,很可能要了他的老命。关键是,一个太监,这么折腾全国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实在有辱斯文。于是,国子监的上千名学子,齐齐聚到皇宫门前,要求皇帝收回成命。英宗一看,这些小子都是未来的官员,也不好不给面子,这才免了对李时勉的惩罚。

国子监也称太学,按制度设计,是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的地方。但到清朝,国子监同样成为了腐败的温床。

古代一个读书人正常的晋身之阶,是先到州里参加考试,合格了,到省里参加考试,再合格,成为举人,就可以做小官了。之后,还有北京考试,一旦及第,就成为进士,即天子门生,这才有资格当高级干部。

那么,国子监的监生与科举是什么关系呢?原来是这样的,监生毕业,可以直接参加省一级的考试,这会省去不少周折。因此,花钱买监生文凭,一时成为流行。

更重要的是,你国子临毕业,就享受秀才待遇,被归入特殊阶层,纳税有优惠,不用当兵,不用服劳役,日常交往,你见了县太爷都不需要下跪,拱拱手就可以了。万一吃官司,县太爷是不能对你用刑,不能用板子打你屁股的。国子监的文凭叫“监照”,因此民间称其为“屁股罩子”。


据作家汪曾祺先生考证,清朝的监照卖价一两七分银子,买者众多,每年国子监可以收银十四万两。这是小金库,是私房钱,不用上交国库的。祭酒拿其中的五千两,其余的钱,给吏部官员送礼之外,博士和助教们也能分到一些。要知道,那时候,祭酒的年薪才只有一百多两而已,而卖监照所得灰色收入,居然是他工资的四十多倍。

整个清朝,从没听说国子监出过腐败案,为什么?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国子监是个标准的清水衙门,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们,从来没把国子监当成监督对象。

有清一代,国子监学生一般在300人以下。三品以上大官的儿子,才有资格入学。只要挤进门,就跟今天中国的大学相仿,用不着天天来上课的,也可以混个不错的出身。当然,考试是有的,但可以买题,或请枪手代劳。

在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藏有十三经碑刻。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古代典籍。话说江苏金坛有一位读书人蒋衡,到西安游玩,很喜欢唐代的“开成石经”。可他发现,开成石经是多人书写的,字体混杂,看着别扭,于是发愤,自己要写一部十三经。

蒋老先生写一手好字,一抄就是十二年,从雍正四年(1726年)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大功告成,共六十三万字。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最先发现这份手抄本,如获至宝,快马加鞭送到北京,献给了乾隆。乾隆历来喜欢这类奇事,大喜,命和珅与刘墉等负责,精心校对,动手刻石,最后,用石189块,立于国子监。一部石头大书,从此成为国子监的传家宝。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辟雍远眺
002:皇帝讲学宝座
003:国子监日晷
004:绿水环绕辟雍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