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访古>午门,紫禁城前也会杀人

发稿时间 2013-01-25 14:18
北京故宫的门票很贵,老外买票尤其贵。我一直好奇,如果是一位韩国人或是日本人,相貌与中国人差别不大,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是不是就可以混迹于中国人之间,蒙混过关买到便宜的门票呢?

身边有很多朋友逛过故宫,问起他们的感受,回答一般都是:“也就那样。”是的,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课,在故宫里走上一圈,除了看看楼堂殿阁,或在御花园里坐坐,之外并不会有太多的惊艳之感。帝王居所的神秘,太容易被熙熙攘攘的游客人流冲淡了。况且,事实上,故宫的绝大部分宝物,都已经失散。一部分被当年的逊位皇家偷送出宫售卖,余下的大部分,则被蒋介石打包运去了台湾。


因此,走过天安门城楼,再穿过端门,然后不用进入紫禁城,而只在午门广场上流连盘桓,东张西望,可能也就足够我们发思古之幽情,抒天地之感慨了。

午门沿袭南京故宫的叫法

老北京从外到里,有外城,有内城,有皇城,有紫禁城。永定门是外城正门,前门是内城正门,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午门,则是紫禁城的正门。为什么叫午门呢,按五行来说,午门位当子午,也就是处于紫禁城的正南向阳,故名午门。

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极为重视皇帝居所正南门的名称,一般都要取得吉庆风雅,同时还要大气,与皇帝的派头相配。比如,河南开封皇城的正南门,后梁时称“元化”,后晋称“明德”,宋代改称“丹凤”,金代则称“承天”。看起来,北京紫禁城的正南门单只一个“午”字,好像只重实用,却缺少点文采?

这是因为,北京午门,源起自明代,沿用的是南京皇城正南门的称呼。也就是说,南京明故宫,原本也有一座午门,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来的。朱元璋死后,第四子朱棣抢夺皇位成功,并移都北京后,保留了午门的名称。大家也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当过乞丐,还做过和尚,文化水平不高,自然不喜欢太过文绉绉的名字。午门,意味着太阳当顶,通俗准确,完全符合他的心意。

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到,午门实际上有五个门洞,因为从正面看,只能看到三个。在午门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因此,午门的门,有“明三暗五”之说。

这五个门,各有各的用处。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可以说,这一进一出,就代表了王权时代一个人一生可能得到的最高荣耀。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中国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1949年以后,有一段时间不再敢写作,而是躲到了故宫里研究古代服饰。他后来曾经写文章介绍说,午门的建筑非常有特色。一是楼阁建在和天安门城墙一般高的城台之上,地基比故宫任何一座宫殿都高。二是午门门楼由五座建筑联而成。正中是一座大殿,两侧各有两座方形的亭式建筑,俗称“五凤楼”。中国旧戏曲里,常用“五凤楼”作为朝廷的代称。京剧《草桥关》里姚期唱过:“到来朝陪王在那五凤楼。”其实呢,戏曲之言当不得真,五凤楼并不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姚期不可能到午门来陪皇帝。

汪曾祺先生说,五凤楼平常是没有人上去的,于是就成了燕子李三式大飞贼的藏身之所。据说飞贼作了案,就会来到午前城墙下,拿一根粗麻绳,绳头上系有铁钩,他把麻绳甩上去,钩搭住午门外侧的城墙,倒几次手,就可以爬上去了。在民国以后,午门城楼上设立了历史博物馆,在修缮房屋时,工人曾在正殿的天花板上扫出了一堆烧鸡骨头、桂元和荔枝皮壳。据说,那都是飞贼遗留下来的。飞贼为什么会选中午门来藏身?这就是“大隐隐于市”的道理了,民间俗语叫“灯下黑”。如果飞贼做下了大案,一定会有全城搜捕,可是,谁敢想去搜查一下紫禁城的正门呢?

五凤楼共有左右两座阙亭,原本相当于紫禁城的钟鼓楼。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严格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午门之前也是杀过人的

小的时候,我们听评书,说皇帝要杀人,常会这么吼一嗓子:“推出午门开斩!”其实,这是旧小说的演义,根本没有这回事。午门是紫禁城的门脸儿,就在三大殿的外头,这个地方怎么可能斩杀犯人呢!从元朝以来,杀人多在菜市口,或者交道口,都是闹市区。这里的交道口,原名“交头口”,正是因为杀人而得以命名的。据汪曾祺先生考证,在闹市杀人,大概是汉朝以来就有的规矩,即所谓“弃市”。晁错就是“朝服斩于市”的。皇帝们也明白,有人犯下大罪,一定要杀到明处,对百姓好歹也是个警戒。


但在明朝,午门外广场,却是大臣受廷杖的地方。这个廷杖,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大臣们若是敢当面批评皇帝,那就是触犯了皇帝的尊严,皇帝一怒,会判下“逆鳞”之罪。皇帝嘛,假装自己是龙,你逆向拔他的龙鳞,他当然会疼了。行廷杖之刑,并不是在太和殿上打屁股,而是“推出午门”去执行的。

明朝以前,皇帝可以杀大臣,但却没有过廷杖这种羞辱人的酷刑。说到底,朱元璋自己没文化,因而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总担心这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会在心里看不起他,因此,他就琢磨出这种损招来,专门侮辱你。因此,在朱元璋时期,廷杖只是象征性的,打得不重,受杖时还可以穿厚棉裤,下面垫上毡子,“示辱而已”。

等到了明朝著名的坏太监刘瑾当权,情况不一样了,他比朱元璋还痛恨读书人,因此,再有廷杖,就得脱裤子了。而且,行刑的是锦衣卫的太监,他们打得很毒,有的大臣会“立毙杖下”,也就是当场被打死了。

如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皇帝朱厚照不顾百姓疾苦,非要赴江南选美女。为此群臣上谏,坚决反对,朱厚照怒了,下令廷杖舒芬、黄巩等大臣130余人,结果,当场打死11人。

另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后,想要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并入太庙,遭到大臣们的顽强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午门之前,嘉靖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

就是说,“推出午门斩首”确实不存在,但皇帝在午门前杀人,也是不眨眼睛的。


当然,午门作为紫禁城正门,还是有其正规功能的。清代时,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来年历书的地方。遇有战争获胜时,便在此处举行凯旋“献俘“礼仪。

午门广场东西两侧,是两排宫廷式的平房。民国初期,总统袁世凯就在午门前的这些房子里办公。现在,东面的平房,是国旗班的营房。西面的平房,有的开着商店、餐馆,有的举办这各种展览。

我知道,有些外国朋友对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仪式也很感兴趣。每日晨昏,那些国旗班的武警战士们,就是从午门前东侧的营房齐步迈向天安门广场的。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午门广场人流如织
002:中门曾只许皇帝通过
003:午门前的华表
004:午门角楼曾是贼窝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