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访古>地坛,这里祭祀的到底是谁

发稿时间 2012-12-13 12:25
说起来,地坛的身份并不低,号称“北京第二坛”,仅次于天坛而已。可是,天坛有回音壁,而且北海有白塔,万寿寺有倒坐观音,可地坛呢,却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宝物,只好办庙会,办书市。因此,在今天北京人的概念里,地坛不像是一处古迹,倒像是一座露天的会展中心。

地坛的核心建筑是祭地之坛,开阔当然足够开阔,构造上却显得太过平凡。矮墙,石台,铜鼎,牌坊,这些设施都不高大,也就谈不上什么巍峨的气势;而且,失去了祭地大典的香火滋养,它们就没有了任何神秘色彩,只能在静默中承受岁月风雨的缓慢剥蚀。地坛还有神库、宰牲亭、斋宫和钟楼,可惜都没有对外开放。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地坛里供奉的神仙,真的和我们一点都不熟。


但我一直有个心愿,想走遍地坛的每个角落,看遍地坛里生长的每一株树。当然,这与信仰无关,而是因为,我非常喜爱的作家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说,他的轮椅,曾辗过地坛的每一块草地;他的目光,曾抚摸过地坛里的每一棵古树。

史铁生在20岁上双腿残疾,随后几年,是他人生最为灰暗的时期。他曾长时间在地坛四处流连,这里,就是他避世问心的小天堂。时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地坛还是一座荒园,陪伴史铁生的,除了树木和石头,主要有乌鸦、蚂蚁和蝉。在《我与地坛》中,史铁对于祭祀与神仙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兴趣,对于地坛的前生后世与历史沿革,也丝毫没有论及。他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是活着,还是死去?这种终极困惑,颇似哈姆雷特的著名追问,好像不管是天神还是地母,都帮不上什么忙。

雍正皇帝祭地最认真

地坛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坐落于安定门以东,故宫以北,与雍和宫、国子监隔河相望。这里是真正的市中心,黄金宝地,如果盖起大楼,每平方米都值好几万元人民币。因此,漫步于地坛的林荫小道,你不妨想象,自己正走在金子织成的地毯上。

主祭坛建于地坛的中轴线上,名为方泽坛。首先值得我们留意的是方,为什么方?因为“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天文学知识的边界,所以天坛的祭台是圆的,地坛的祭台必然是方的。泽,是指水。祭坛四边,建有浅沟,到祭祀前夕,会有民工前来戽水,灌入沟中。这个,是有来历的,《周礼》中明确规定了,祭地之坛要建在水中方丘。京城里找不到水中方丘,只好在祭坛四周灌水了,这也算是一种比较有诚意的变通措施。


据史料记载,从汉朝起,历代皇家,都建有祭地之坛,但大都简陋,今已不存。地坛,是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地神祭祀场所。那么,当初,地坛是由谁修建的呢?是明朝嘉靖皇帝。这位皇帝故事很多。他的前任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和大臣们只好到武宗堂兄弟当中去找继承人,于是让嘉靖捡了个大便宜。嘉靖的父亲是亲王,一直在武汉生活,早逝。嘉靖坐上皇位后,想追封父亲一个皇帝的名义,配享太庙。结果,此举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跪在皇宫门口放声大哭,坚决反对。这反而激起了嘉靖的斗志,从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专门和大臣们所代表和维护的传统对着干。

明代原本有祭地之所的,与祭天之所在一处,这是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传下来的规矩。朱元璋的理论出发点是:天是父,地是母,父母一家,当然要在一起,怎么可能分开呢?可是,嘉靖不喜欢,他自作主张,非要把天与地分开祭祀不可,于是,北京就多了一座地坛。

地坛修好以后,嘉靖只正式祭祀了三次,就丢到一边不闻不问了。祭地是有讲究的,一定要选在农历夏至这一天,因为这一天,白昼最长,也就是阳气至顶,接下来,就是阴气开始上升了,而地神的属性,恰恰属阴。祭祀,相当于是给地神加油鼓劲吧,可这地神,到底有什么功用?在中国的传统话语中,一直都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整个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每个皇帝的性情不一样,因此对祭地的态度也不同。拿清朝来说吧,雍正帝比较严肃,比较一本正经,所以他祭地就非常认真,而且还在地坛修建了斋宫,用来斋戒。夏至前三天,雍正就不吃肉了,不喝酒了,也不听曲了,也不找妃子寻乐了,粗茶淡饭,清心寡欲,准备用洁净的身心去祭祀地神。雍正坚持,这三天里的最后一天,他还要去斋宫独自斋戒,就是想要那么一种正式的感觉。

乾隆皇帝祭祀地坛的次数最多,他倒未必有多虔诚,主要是精力充沛,爱热闹。不止是祭地,祭天、祭日、祭月也数他最勤,下江南以体察民情的名义游山玩水看美女,也是他最热衷。

嘉庆皇帝与地坛有过蜜月。说嘉庆五年,也就是1813年的时候,北京周边久旱无雨,夏至时节,嘉庆帝亲自去地坛祭祀,行礼如仪,结果巧了,第二天,大雨就来了,而且连下两天,把大地上的禾苗喂得饱饱的。嘉庆乐坏了,恨不得逢人就炫耀:“怎么样,我去祭祀有效果吧?”于是,他派二皇子,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又专程去了一趟地坛,给地神烧香,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坛和日本震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地坛享受祭祀的神,到底是谁?

在方泽坛的正南方,有地坛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名“皇祇室”,内中供奉的是“皇地祇神”。这里,很多人爱把“祇”写成“祗”,比如“神祗”,实际上这是错别字,但好像已经慢慢地通用了。为什么会通用呢,因为没有办法,这个不带点的“祇”是繁体字,已经被简化为“只”了。这样,如果我们按简体字来写,就只能说地坛供奉的是“皇地只神”了——看着全无神性,太不像回事了。简体字的不合理之处,在这儿就显现出来了。

据地坛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皇地祇神大有来历,按中国神话说,是紧排在鸿钧老祖、盘古之后的第三位大神,地位相当高。说起来,中国神话一直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关于三皇五帝,关于神农伏羲,各种说法纷杂,显得比较混乱,这是事实。而概括起来说,鸿钧老祖呢,就是天地混沌时候的大神,属于元祖。盘古则打破了这种混沌,开天辟地,创造了山川、江河与树木。而第三个出现的地神,就要负责造人造各种飞禽走兽了。由此,按道教的说法,地神的正式名称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俗称后土娘娘,实际上就是女娲。

绕了一大圈,地神的名义,最后能归到了女娲的头上,如果这种说法能获得专家和民间的一致认可,那么我们再去地坛,可能就会感觉亲切许多。

祭天的原理是,皇帝是天之子,你不祭天,天就降灾给你。可祭地的原理是什么呢?不清楚。因此,清朝后半程,内忧外患之下,皇帝们大都活得没什么心气,祭地的事情慢慢也就撂下了。地坛的荒废,几乎不可避免。更何况,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占了地坛,拆砖毁瓦修炮台,准备攻打紫禁城,地坛至此,已经面目全非了。


1917年,日本发生过一次大地震,死亡14万人。当时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决定,开放地坛,卖票让人参观,收入捐给日本灾民。地坛还有过这样的担当,可能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只是,溥仪此举,与后来日本人帮他去东北建立满洲国有没有关系,史料不载,后人也就无法知晓了。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地坛的主祭坛方泽坛
002:地神居所皇祇室
003:地坛钟楼一角
003:这条路史铁生先生一定走过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