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访古>圆明园,仅仅用火是烧不掉的

发稿时间 2012-10-18 10:33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旅游项目,就是会有大批人从东南西北各地出发,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进入西郊一处荒园,扎堆围着一堆乱石头看上半天。这个,就叫参观圆明园。


因此,圆明园,完全是一处沉思的所在,一个民族曾遭遇的痛苦和困厄,都写在圆明园的脸上。我注意过,在偌大的园子里,很少能见到老外的身影。这里,明显不适合他们来沉思。说起来,到现在,可能还有不少人弄不清楚,圆明园到底是被哪伙人给烧的,有人张嘴就说:八国联军。其实不是,圆明园最初毁于1860年,是英法联军下的狠手。

一切起因于跪还是不跪

从小看李翰祥先生的电影就想不通,这英法联军,为什么不就近烧掉紫禁城,而要大老远地跑去烧圆明园呢?烧一座花园,算什么英雄?后来才知道,这圆明园,可不只是花园那么简单,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皇帝办公的场所,堪称第二皇宫。圆明园被毁之前,里头还有勤政殿呢,那就是皇帝专用的办公室。而且,康熙皇帝,当年就是在圆明园内的长春园驾崩的。

在李翰祥的电影里,有大清将军僧格林沁怒斥英国人巴夏礼的镜头,到现在我还记得台词:“管你是巴夏礼还是巴夏外,我今天要扒下你的皮!”然后,身高体壮的蒙古大汉僧格林沁上前扛起巴夏礼,直接把他扔进了水池。在幽暗的电影院里,我们一群中学生登时热烈地鼓掌,经久不息。

火烧圆明园的大灾难,基本上是从这儿起的头。当年,巴夏礼率英法谈判团,到北京来和清政府签约。关于条约本身,已经没有任何争议,双方又卡在了一个老问题上:巴夏礼见咸丰皇帝,跪还是不跪?争执没有结果,巴夏礼抬屁股要走人,僧格林沁火了,把他们一行39人全部扣为人质,关进了圆明园的某个小黑屋里。

谈判团被扣,直接导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们正天天盼着能找到这样的借口呢。僧格林沁勇猛的骑兵军团被击溃,清政府只好认输,乖乖交还人质。可是,原本39个人,只活着18个,其他21个,已经变成了尸体,而且,其中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他们生前遭遇了什么样的折磨,可想而知。对此,英法联军震怒,他们共同决定,焚烧圆明园,给大清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从此学会什么叫做基本文明。

事实是这样的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因为大清的官员虐待外交使团是错的,所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对的。道理不是这么讲的。而且,除了火烧之外,英国人法国人更热衷的,是疯抢圆明园内的各类宝物。被抢财物共有多少,已经永远无法知道,因为账册也被他们烧毁了。仅举一例,就足以说明他们收获之丰,在他们撤退的路上,随手丢弃的东西就有1197件,而这,只占园中物品的千分之一。

对此,法国大作家雨果是这样说的:“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历年来,中国流失文物共达164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就藏有2万3千件。这其中,有多少是从圆明园抢去的?现在,一旦对这种强盗行径提出批评,马上会有人站出来辩护,理由是:这些文物,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保存下来,而是留在原处,很可能早就毁了。你看,留在原处,我们没能保护好,那是我们的错,我们认。但是,我们有错,并不能证明你们强抢就是对的,不是这么个道理吗?

再大的火怎么能烧石头

圆明园所在地,原来归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岳父所有。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9年),清政府开始在此修造皇家园林,最先完成的,是长春园,康熙非常喜欢。后来,康熙把长春园旁边的一块地,赐给了第四位皇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让他也修个园子。

雍正犯难啊,在父皇的园子旁边再修园子,弄得不漂亮,父皇不开心;弄得太张扬,压住了长春园的风头,又有违礼制。所以,雍正设计的园子,基本上走了温馨柔美的路子,以与长春园的阔大雄浑相区别。这番心思没有白动,康熙对这座新园子很中意,有事儿没事儿常过来游玩。

就是在这里,康熙得以与孙子弘历密切接触,发现了这个小家伙的聪明才智,暗自决定,将来大清的江山要交给他。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后世有说法,雍正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康熙要给孙子弘历铺路。修座圆子能占这么大便宜,可能是雍正起初没有想到的。

那么,这座园子为什么叫圆明园呢?你也知道,清朝皇帝都是信藏传佛教的,雍正也一样,他还有法号,叫圆明居士。圆,指个人德行圆满;明,指政治正大光明。圆明园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实际上,它是统称,还包括了长春园与绮春园,共占地16万平方米,前前后后修造了150年,园林风景达百余处。

在圆明园的废墟前,我亲耳听到一个小女孩问爸爸:“这么一大堆石头,用火怎么烧啊?”那位爸爸嘀咕了半天,没说出个一二三来。当时真想冲过去告诉那位爸爸,带女儿来看圆明园,事先要做点功课才好嘛。

是的,圆明园拥有众多的石质建筑,仅仅用火是烧不掉的,最终完成破坏的,另有其人。一是,1900年,八国联军又用炮轰了一回,把园子里还勉强站着的13处建筑都放倒了。另外,就是中国人自己干的事了。

英法联军抢的抢,烧的烧,之后,土匪就来了,把剩下的好东西一卷而空。老百姓和守园的太监也没闲着,趁乱捡些零碎。有人来晚了,怎么办?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从浮土里筛宝贝,也会有珍珠碎玉一类的收获。当时,就已流行这样一首民谣:“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进入民国时代,军阀们的动作就更大了,他们完全把圆明园当成了建筑材料供应场,需要什么,就到这里来拉什么,石料、方砖、屋瓦、木桩、铜管,断断续续拉了二十年,圆明园现在的样子,就是他们最后给定的型。

因此,在圆明园内沉思,仅仅局限于那种受害者心理带来的道德优越感是不够的。我们更该知道,当国不知有民的时候,民当然也就不知有国。如果没有那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哪个小民能有机会进到圆明园里看上一眼?这园林,这宫殿,以及这社稷,与普通百姓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关系,让他们如何去体会爱,去表达爱?


近些年,曾经多次有过修复圆明园的动议,但只要提议一出笼,马上就会遭到无数板砖镇压。绝大多数中国人受不了这个,他们就想保留着这块伤疤,让老外记得,你们的祖先欠着我们的。想一想中国的国歌,起首一句就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跟这是一样的道理。

当大多数人反对修复的时候,就证明大多数人还没有放下。这是一个事实。尊重事实,永远不会有大错。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做出这样的期待:一旦大多数人能够接受修复时,可能就是这个民族放下包袱,完全恢复自信的时候了。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圆明园西洋楼遗址
002:大水法原为喷水池
003:残留石料上的精美雕刻
004:圆明园福海秋色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