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访古>钟鼓楼,倾听北京城的缓缓心跳

发稿时间 2012-10-12 11:21
如果说天安门是北京的面孔,那么钟鼓楼就是北京的心跳。在钟鼓楼广场上,来来往往的外国游客数量之多,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口气爬上鼓楼69级又高又陡的楼梯后,站在顶楼平台上大喘不止。一位老外帅哥笑呵呵地望着我说:“台阶儿太长了是吧?”一口纯正的京片子。他来自加拿大,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他说他经常来登钟鼓楼,非常喜欢在这里体会那种随时间流淌的历史沧桑感。


我们并肩站在鼓楼南翼檐角下,手搭凉棚四下眺望。正前方,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殉难的景山,景山之南,是巍峨铺张的故宫和天安门。也就是说,北京最著名的中轴线,正悄然穿过我们的脚下。后海在西,一波绿水微微泛光,而后海之前,则是中南海,已经彻底掩映在浓密的树木之中。

半夜撞钟实在是扰民

不要小瞧了旧时代那些在钟鼓楼撞钟打鼓的役夫,人家可是正经的公务员编制,因为钟鼓楼在永乐十八年创建之初,就是明朝中央政府的24个直属衙门之一。司时很重要,古人对此深为了解。


当然,在钟鼓楼工作,也是颇有几分辛苦的。隔两个小时,就要击鼓撞钟一次。每次撞钟,都要足足108响,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是两遍。要知道,北京钟楼的大钟高达5米多,下沿直径3米多,壁厚近30公分,重63吨,号称“古钟之王”。这样一口大钟,连撞108下,还要撞得足够响亮,没一把子力气是不成的。

为什么要撞108声呢?这是有来历的。古人认为,一年有12个月,又有24节气,加起来是36;而古人又把五天设为一“候”,一年就有了72候。36加72,这108之数正好代表一年。

原本,从明到清的定制,都是两小时一撞钟,但在雍正朝之后,乾隆觉得,大半夜的撞钟,实在是扰民,于是改了规矩,在晚间九点撞最后一次钟,这叫定更钟。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净街”。这时候,除了小偷和强盗,大家都要洗洗睡了。而天光发白的清晨五点,则撞响一天的第一声钟,这叫亮更钟,意思是天亮了,该起床干活了。


据史料载,钟楼的设计天然巧妙,天井与声道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共鸣,显得极为深厚绵长。鼓楼内,共有25面鼓,其中大鼓一面,代表一年;另24面群鼓,代表24节气。古人就是这样,涉及数字,从来不肯随意,总要有些拐七拐八的讲究。

遥想数百年前,百姓家里没有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只能靠钟鼓声来大致判断时间,安排生活。今天试试看,钟鼓楼的钟鼓声再响,也压不住四周喧嚣的市声了。因此,摇滚歌手何勇在《钟鼓楼》中这样唱道:“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它的脸;你的声音我怎么听不见,现在是太吵太乱。”

最高级的计时工具是“碑漏”

大哲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仰望星空,那种无边的浩瀚确实容易让人怦然心动,那么,闭上眼睛,拟想时间的迷幻存在与无穷流逝,我们心头的惊奇与敬畏是否会同样深刻?

站在钟鼓楼上,我们可以神闲气定地冥想:时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影吗?或者,时间只是我们的一种人为设定?万物生长,四季轮回,盛极而衰,应时而亡……对此,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时间的概念,来加以描述。说起来,钟鼓楼,也许就是先辈们为把握和掌控时间而付出的一种努力。

晨钟暮鼓,司时的声音是机械和简单的,但在其背后,却有着极为复杂的计算过程。在西洋式钟表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计时主要有四大依靠,一是太阳,二是漏刻,三是弹子,四是香烛。

利用太阳阴影测得时刻的日晷,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计时工具,六千年前古巴比伦人就曾使用过,但它有致命的缺点,阴天下雨和夜里就一丁点用处都没有了。所以,中国古人就开发了更多的替代工具,比如沙漏或水漏。沙子下漏的速度是难以严格控制的,因此沙漏计时,准确性必然很差。但在古代,几乎没有人需要上班打卡,更没有火箭发射需要倒计时,对于时间的要求相当粗疏,沙漏水漏能估摸个大概的时辰也就够用了。

但是,中国皇帝祭天祭地祭祖,却要讲究个午时三刻的准确度,因此,燃香计时,就成为较为高级的手段。这种香,一般都做成篆字体,所以又称“香篆”。香体上有刻度,烧到给定的刻线,就可知道相应的时刻。但香篆的质料与干湿不同,燃烧速度就不同,同样会造成误差。而且,还有外部环境问题,比如风吹得猛一些,香就会烧得快一些。所以,中国古人又发明了一种“柜香漏”,就是把香藏进一座柜子里防风,提高计时准确度。


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计时工具是“碑漏”,据史料载,其工作原理是,在石碑内设有长长的铜制漏管,3600个铜球沿漏管依次下行,敲击铜铙报时。一球绕行一圈为24秒,36球需要14.4分,这正是古代的一刻钟。用这种方式描绘碑漏,其实并不容易为后世人理解,但是没有办法,碑漏实物已经不存,我们只能凭自己想成什么样算什么样了。

铸钟娘娘有传说

关于钟楼上的古钟之王,还有一个传说。说皇帝要铸钟,时间紧,任务重,却久铸不成,全体工匠面临着生命危险。皇帝嘛,他给你安排了工作,你不能按时完成,他就要杀你的头。这时候,老工匠的美丽女儿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跳入沸腾的铜炉,于是众工匠含泪挥汗,大钟铸成。

在北京,至今还有纪念这位姑娘的“铸钟娘娘庙”。当然,这种传说,各地都有,大同小异。铸钟之外,铸剑也有类似的故事。就是说,很可能古人缺乏实验手段,弄不清铸钟铸剑所用材料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一切只能凭经验碰运气。这样,古代人殉的传统掺杂进来,一旦运气降临,事情做成了,他们就把运气视为神迹。

文/王元涛

图片说明
001:北京钟楼远眺
002:大鼓与群鼓
003:古钟之王厚重朴拙
004:漂亮的香篆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