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访古>恭王府,中华国运的沧桑见证

发稿时间 2012-08-17 09:27
文/王元涛

立秋时节,北京的天气依然酷热,因此,恭王府内游客数量之多,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漫步于王府曲曲折折的窄巷间,被滚滚人流挟裹着,我心中的感慨是,不知有多少游客会对恭亲王奕訢有兴趣,他们恐怕大多都是冲和珅来的吧?恭王府的前身,是和珅的宅院,即“和第”。一部热播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让和珅的光辉“事迹”妇孺皆知。因而,我心底另一个更隐密的疑惑就是:身边这些嘻嘻哈哈的游客们,对于和珅这个大贪官,到底是痛恨的成分大一些,还是羡慕的成分大一些呢?

看起来,对此,导游是知道答案的,因此,她们在讲解的过程中,极少提及恭亲王。所有的典故,所有的轶事,主角都是和珅。导游称,京城有两条龙脉,一条在紫禁城一线,为土龙,掌权运;另一条,就在后海一带,尤以恭王府为中心,是水龙,主福运。和珅当年为什么选在这里修造府第?导游信誓旦旦地说,就因为这里是京城第一风水宝地。后世很多风水学家专程来此考察过,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二话来。闻听导游的介绍,游客们纷纷点头,感叹连连。可是,他们却不肯动脑筋想一想,如果这里的风水真有那么好,和珅又何至于在四十九岁上就死于非命?

繁华过眼但白云无情

和第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动工,陆陆续续添砖加瓦十余载才最终建成。前府后园,占地3万平方米,分中东西三路院落。置身一眼望不到头的院落里,同行的朋友颇有些不平地说:一个人的家,何以需要这么阔大?而且这和珅,平时想巡视一遍自家的角角落落,恐怕都要坐轿子吧?想一想,最开心的,应该是和家的孩子,这大院子,太适合玩捉迷藏了。

和第的主要建筑,首推银安殿,俗称银銮殿。你也知道,紫禁城里安放皇帝宝座的正殿,叫金銮殿,而和家的殿,只比皇帝谦虚那么一点点而已。银安殿后,是嘉乐堂,作为神殿,主行萨满祭祀。但这些,都不是游客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最热衷的,是和珅藏宝处,即锡晋斋和后罩楼。

从外表看,锡晋斋既不高大,也不华丽,但它的内里,却极有风光,因为它的梁柱和隔断,用的是金丝楠木——这种稀有木材,一向归皇帝专有,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而和珅用了,就属于“逾制”。和珅后来获二十项大罪,其中之一,即为锡晋斋逾制。老话说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没有错。但是呢,你和珅主动授人以柄,亦当属咎由自取了。

相比之下,锡晋斋后身的后罩楼可就高大威猛多了,两层楼,东西长156米,号称有房室99间半,实际是108间。后罩楼后墙上,高高地开有88扇窗,每扇窗的形状都不同,据说是由和珅亲自设计定稿的。


在锡晋斋前,有一座蝙蝠形的水池,名“蝠池”。在中国古代,昼伏夜出的神秘蝙蝠历来是吉祥之物,取的就是“蝠”字的谐音“福”。导游讲解说,这蝠池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只有水流入,却没有水流出,完全符合“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所以,和珅想不发大财都不可能。但是,想一想,任何人如此自利自肥,不都是在为自己种祸吗?这么显明的道理,和珅居然从未自省过?


和珅对自己的人生终局肯定也有过揣想,只是没料到来得那么快。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仅三天,尸骨未寒,嘉庆皇帝就动手了,免去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务,随即抄家,随即赐自尽。繁华过眼,白云无情,这座豪华的大宅子,转瞬间就归了庆亲王永磷。

这里,有一段故事。乾隆晚年,朝野上下人人都知道和珅贪贿无度,但碍于乾隆的保护,没人敢动他。当时,众皇子常聚到一起议论,他们的共识是: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一定要办了和珅。第十七皇子永磷年纪尚小,奶声奶气地说:“我没兴趣当皇上,将来,不管哪位哥哥登上了大位,我都高兴,只要把和珅的大宅子赏给我,我就知足了。”半是玩笑的一句话,却果然让他梦想成真了。

和珅被抄家后,清查全部财产,约合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因此,当时民间流行这样的说法:“和坤跌倒,嘉庆吃饱。”用难听话来说则是:乾隆几乎是在给儿子嘉庆养一口肥猪。那么,两千万两白银在今天抵多少钱呢?算法不一,但按一两白银250元人民币保守计算,至少值50亿元。

国宝毁于原子弹

事实上,庆亲王只得到了和珅大宅的西半部,而东半部,依然归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所有。老爹获死罪,儿子的生命和财产却能得以保全,丰绅殷德完全是借了夫人和孝固伦公主的光。

和孝公主出生时,皇父乾隆已经六十五岁。老来得女,乾隆自然开心。而且,随着公主一天天长大,乾隆发现,无论长相和性情,公主都和自己十分相似。公主天生神力,能拉开十个劲的硬弓,非常喜欢女扮男装随皇父和皇兄在山野纵马狩猎。乾隆曾经感叹:“你要是个阿哥,皇位非你莫属啊!”

和孝公主嫁给丰绅殷德后,经常批评丈夫:“你爹受我爹厚恩,不思回报,只知纳贿,我都替你们担忧,到了身家不保的那一天,连我也要受你们的牵累!”正是这种耳提面命,让丰绅殷德与和珅的恶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同时,嘉庆皇帝也很在意与和孝公主的兄妹之情,最后,和第的东半部,就变成了公主府。

和第建造之时,中华帝国正处于康乾鼎盛时期,海内歌舞升平,对外开疆拓土。而等到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大宅的第三代主人时,大清国已是风雨飘摇,渐显败相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割地赔款。国运危急,人心思乱。在咸丰、道光、同治三朝,奕訢以议政王身份御前行走,一直在殚精竭虑,勉力苦撑危局,恭王府内的角廊画栋与花草树木,不知听过他多少声的无奈叹息。因此,历史学家侯仁之先生称:“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据史载,道光皇帝临终前,为选择接班人,曾在两个儿子奕宁与奕訢之间犹豫过。奕宁深沉保守,且是嫡子,因而最终胜出,是为咸丰帝。而奕訢心胸开阔,能力超群,但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可能正因为此,让道光心里不踏实。道光对奕訢的才能是极为推许的,他在指定皇位的密函中同时写下了两个人名字:奕宁为皇帝,奕訢为亲王。这种安排,在史上绝无仅有。

咸丰死后,奕訢成为议政王,他力主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清国由此才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他推动开矿办厂,设海关,征关税,是清末“洋务运动”的精神领袖,堪称“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设想,如果当初由这样一个开放开明的人就任皇帝,或许大清国会有不同的命运走向?但是,历史无法假设,只能空留后人浩叹。


奕訢死后,爵位由长孙溥传承袭。恭王府内的诸多宝物,后来都被溥伟卖掉了。其中,王羲之的真迹《游目帖》,堪称无价之宝,1900年前后流出王府,辛亥革命后被日本广岛一位富商收藏,然后1945年被美国的原子弹炸为灰烬。王羲之若地下有知,是否会对此惊骇莫名?

图片说明
001:后罩楼前游人如织
002: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蝠池
003:王府内戏楼的演出现场
004:府巷深深竹枝掩映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