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访古>北京景山,崇祯皇帝最后的路

发稿时间 2012-08-17 10:30
文/王元?
皇帝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一声令下,逶迤的山岭上就可以筑起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城。或者,只要他愿意,一座大城的中心地带,就能掘出一座深湖,而那些被挖出来的黄土,足以堆成一座小山。北京景山,就是这样的由来,它原名煤山,坐落于北京横贯南北的中轴线上,与紫禁城北端的神武门遥相呼应。

入景山正门,迎面的绮望楼,是明代皇家祭拜孔子处。信步右转,穿过一片幽静的竹林,一条小路顺着朱红的宫墙直直地向北延伸,百余步后,眼前突现嶙峋怪石,半山坡上有一棵古槐,粗枝横斜,树洞森森,这里,就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自缢的地方。


此刻,阳光温暖,草木葳蕤,游人如织,市声如常。漂亮的女导游在拿崇祯的死开玩笑,警告游客不可攀到景山山顶,“否则,倒霉到顶就不好了。”有谁还能真切地遥想起,三百多年前,崇祯皇帝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向死亡的,他仓皇的脚步,可曾惊起了古松枝头夜栖的大群乌鸦?

崇祯素来刻薄寡恩

公元1644年,夏历三月十九,李自成农民军四十万人兵临北京城下。偌大的都城,全然无法组织起成建制的抵抗,因为官军的意志早已瓦解,兵败如山倒。入夜,冲天的火光与隐隐的喊杀声越来越迫近紫禁城,崇祯皇帝一定彻夜无眠,五更时分,即命执事太监敲响朝钟,召集文臣武将前来商议守城事宜。

但是,漫长的等待过后,空寂的宫门前,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在帝国遭遇最严重危机的时刻,最高首脑与中枢机构完全脱节,彻底瘫痪。这一点,是李自成都无法预料的,否则,他向紫禁城推进的速度一定会更加迅猛。

而在那一刻,崇祯的绝望完全可以想见,他提着刀,大步走向后宫。

此前不久,局面还没有坏到这种地步。农民军攻下洛阳后,有人提议,迁都南京,避敌锋芒,以图后举。这是一种现实而合理的选择,帝国的广阔空间,足以为王朝提供回旋的余地。但是在朝堂之上,需要做出最终决策的时候,崇祯的表现一如既往,他自己不肯拍板,只逼大臣们表态。可是,大臣们分明知道,崇祯刻薄寡恩,谁说话,责任就落到了谁的头上,将来万一决策失误,崇祯一定会翻脸不认人,凶残地秋后算账。于是,大臣们宁可把自己憋得昏倒在地,也不愿说出那一个“可”字。

要过上三百年,这些细节才会被后人淡忘,崇祯的死,才会显现出意义,说他是“英主”,才不会招致强烈的反对。与明朝前几任皇帝相比,崇祯勤于政事,这倒也是事实。只可惜,自明中期以后,连续出现数位荒唐皇帝,明王朝的家底已经被掏空了。比如,武宗朱厚照穷兵黩武,最喜欢封自己为大将军,然后四出招摇。熹宗朱由校则不顾内忧外患,整天与斧子刨子为伍,沉迷于木匠活中不能自拔。最狠的是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在深宫中一躲二十年,从来不上朝见大臣,有地方长官卸任或死亡,需要补任,办事大臣只好把报告书拴在石头上,从紫禁城墙头扔进去。

因此,万种矛盾累积到崇祯手上,他再能干,又怎能阻止大厦将倾?想让他不急躁多疑,不刚愎自用,也是万分困难的事情。

他杀掉了自己的女儿

崇祯在后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迫周皇后及数位嫔妃上吊自杀,第二件事,则是砍死了十五岁的女儿长公主。掩面挥刀之际,他对女儿说了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不是崇祯有多么心狠手辣,只是一想到皇后和公主落到如狠似虎的农民军手里会有什么样凄惨的遭遇,他的心就碎了。

在等待神武门开启的片刻,崇祯是否曾有机会凝视刀尖上女儿的鲜血?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节,景山横卧,状如猛虎,这是崇祯最后的道路,他必须一步一步亲自走完,而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太监。

崇祯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了遗言。开头两句是例行的客套,说自己德行不够,开罪了上天,因此才遭此灭国大难。紧接着,他的本性又一次暴露无遗,恨恨地指出,“皆诸臣误朕”。也就是说,到最后,他依然坚持,责任全是别人的。当然,遗言结尾一句,极大挽救了他的名声,他说,自己的尸身可任由分裂,但不要伤及百姓一人。


繁华江山说塌就塌,也许到把脖子探进白绫结扣的时候,崇祯才会恍然发觉,原来自己曾拥有的无上权势,竟全是虚空。甚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都不可能有一位朋友分担他的痛苦,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

崇祯是殉国吗

中国历代王朝最后一任皇帝,都难得好评价。所谓亡国之君,必有严重的德行亏欠,否则,江山何以会亡在你的手里?这样硬梆梆的逻辑,任谁都无法辩驳。而且,按中国惯例,前朝历史,都是由新朝修撰,而新朝在建立的过程中,又多与旧朝末任皇帝为敌,血仇犹在,怎么可能有好话留给他?

因此,你要明白,正如很多专家学者所言,商朝最后一任国王子受辛,即那个被妖狐所迷热爱“炮烙”的纣王,实际上未必有传说中那么十恶不赦。他之所以恶名昭彰,只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必须把他写得极坏,周朝取代商朝才能获得足够的道德合法性。


在崇祯自缢处,有一座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这里,有两处细节值得留意,一个是庙号“思宗”,一个是殉国的提法。

如果崇祯死后,李自成坐稳了江山,那么留给崇祯的庙号可能不是个“哀”,就是个“悼”,总之不会有好词儿。可是,历史在崇祯死后却拐了个意外的弯,李自成占据北京八十余天,就因吴三桂引清军入山海关而被迫西窜,最后接续明朝大统的,是满洲人的大清。

大清声称,他们是从李自成手里抢下的江山,因此与明朝朱家无冤无仇,这样,崇祯得以享受皇家葬仪,庙号则为“怀宗”,算不好不坏的中等评价。那么“思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逃到江南的南明政权给崇祯定下的庙号。

至于说到殉国,其原本的含义应该是针对外敌,可崇祯之死,则是由于农民造反,因而他殉的,只是他朱家的社稷而已。那么,为什么这座纪念碑里言之凿凿地说他“殉国”却无人反对呢,这是因为,这座碑,立于1944年,当时,北京正陷于日本人之手,众多国人不甘心做亡国奴,借崇祯之死,曲折表达了自己的“殉国”之志。


沿着崇祯自缢处旁边的石阶走上去,在景山山顶,有一座万春亭。放眼南望,紫禁城内的大片黄瓦尽收眼底,中南海则在夕阳余晖中不动声色。这里,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心脏地带,它的每一次轻微抽动,都会引发国土之上的莫大喧嚣,可是,一旦危机降临,就会逼出这样的真相:这巍峨的宫墙,这无上的威严,像纸糊的一样虚弱,最后,承载残破帝国沉重身躯的,只能是景山上一棵无辜的树。

图片说明

001: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处
002:崇祯自缢的古槐树
003:景山绮望楼为孔丘祭拜处
004:万春亭上眺望紫禁城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