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 2012-04-20 07:53


千万别说定州和你的生活毫无关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段佳话,就发生在河北定州城南庄。一千多年前,一位不知名姓的庄户姑娘,曾让诗人崔护春心萌动,直到今天,这份钟情依然能牵动你我的无边惆怅。

还有著名的东郭先生,也是在定州的某条官道上,救下了那匹忘恩负义的恶狼,于是《红楼梦》派给贾府二小姐迎春的判词中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中山,指春秋时代中山国,其都城,即为定州。

而眼前的定州,则是一座县城的格局,隶属保定。北方县城的嘈杂喧闹,淹没了千年古都可能的大气与镇定。深街窄巷,市声庸常。摩托罗拉店左近,是韩式汗蒸幕馆。在灰尘扑面的火车站前,朗日高照时节,也有人贴身探问:“找地方休息吗?”

因此,只有置身开元寺广场,仰望巍然的定州塔,看流云变幻,听铎声清越,你才会相信,这块土地,苏轼和刘禹锡的确来过。塔,可能只是吸引我们前往定州的借口,踩一踩先辈名人走过的道路,呼吸一下他们呼吸过的空气,我们的存在感,才会真正踏实下来。旅游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要么读万卷书,要么行万里路,灵魂与身体,总有一个应该在旅途上。

谁是他的孙悟空

史料载,定州开元寺塔建于宋代,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开工,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完成,历时55年。

修塔的缘由,是当时开元寺大和尚会能,效仿唐僧,前往天竺取经,迎回了佛祖舍利,于是朝廷出面,建塔奉安。你也知道,有寺必有塔,塔实际上就是墓,用以安葬僧人遗骨。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塔,意思是,拯救活人的功德,无论如何要大过埋葬死者的奉献。

会能大和尚西天取经的故事,史上不传。他走的是哪条线路,共经历了多少年,到达了古印度的哪座庙宇,从何处迎回了佛祖舍利,尤其是,谁是他一路之上的孙悟空,这一切,我们都无从知晓了。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到底取回佛经来没有?

事情往往这样,面对史实,我们就爱较真,会有一连串的疑问。而关于定州塔的修造,另有一种传说。定州原本是大泽,东海龙王三太子(又是他!)伙同手下的鳌鱼为害百姓,观音闻讯大怒,施展法力堵死海眼,一夜之间就把定州变成了大平原。三太子会飞,逃走了。鳌鱼走不掉,大发脾气,它一折跟头,定州就要天翻地覆。观音见状,随手垒了一座高塔,牢牢镇住了鳌鱼。

你看,对于这种传说,我们就从来不去追问细节。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述,我们总是极为配合地连声感叹,好像一切都是真的。传说有特权,在我们的信与不信之间,霸占着一块极为宽容的灰色地带。

拾阶登上定州塔,在一层半处,有座小小密室,你可以亲眼见证“海眼”。它像一坨磨盘,中间凿有圆孔,据说,那就是直达大海的秘密通道。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好了,我们可以大胆地洞开海眼,让定州一夜之间变回海滨城市,人民一定会欢呼雀跃的。

人人都想青史留名

定州塔八角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塔高近84米,共十一层。塔身分为内塔与外塔两部分,也就是塔中有塔,塔包塔。专家说,这是建筑奇迹。在内塔与外塔之间,形成了曲折的八角回廊。人在塔中行,感觉很玄妙。

塔内墙上,嵌有为数众多的碑刻,年深日久,字迹漫漶不清,而且是古文,通篇没有标点,任谁都很难读下来。因此,更吸引我注意的,是过往游人留下的“到此一游”。

我历来不反感这类游人自题,反倒喜欢根据名字和笔迹,来琢磨他们的性格特点与音容笑貌。“余大雷”,应该是个浓眉大眼黑肤短发的精壮小伙吧,脖颈上挂着小拇指粗的金链子。“樊建瑞”呢,肯定是高挑个头的帅哥,沉默寡言,敏感细密,常常为爱情伤神。在三层楼梯口,有清晰的大字:“赵建军解玉芝夫妇到此一游。”一瞬间,真希望能找到这对夫妻,与他们坐在一起,喝上一杯清茶,聊一聊天气和庄稼。

我总认为,肯在景区刻字的人,看似不够文明,但大多对生活怀有热望,容易对细小的事物兴致勃勃。他们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无数陌生人读到,也算是一种微小的青史留名。相比之下,我倒非常害怕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在看过任何景点之后,评价都是四个字:“没啥意思。”他们的旅游,当然就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但他们实际上并非对旅游无感,而是对生活本身失去了热情。

大诗人苏轼当过定州父母官,他游玩开元寺塔之后,也曾在墙上留下墨宝,称“来者不可不一登绝顶也”。古人没有飞机可坐,也没有高楼大厦可攀,置身于80米高的定州塔,四望旷野,那种全新的视角,极为难得,因而不容错过。说起来,苏轼的题记,也就相当于官方的“到此一游”罢。

定州塔每一层壁龛里的彩画,都已严重褪色,莲花残破,佛头斑驳,因而,更显古意森森。



人类曾残忍地互相伤害

一位朋友听说我去采访定州塔,随口问:“塔怎么采访?它又不会说话。”实际上,塔会说话。文艺青年可以这样说:“塔与蓝天白云私语。”古典的说辞则是:“一砖一石都有自己的记忆。”

定州歌谣这样唱:“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传说,当年为建造开元寺塔,定州以西嘉山上的柏树被尽数砍伐,只剩了一棵不中用的歪脖树。可等到动工建塔时,工匠们意外发现,木料不足。有人猛然想起了那棵歪脖树,于是把它砍回来,用到了塔身转角。因此,直到今天,嘉山之上,没有一棵柏树。当然,嘉山现属曲阳县,如果定州人再想使用嘉山木材,是要付钱的。

通往定州塔一二层回廊的台阶很陡,让人望而生畏。到三层以上,就平缓多了。史书上说,在最顶层,从窗棂望出去,西可见一派苍茫的嘉山,南可见银光闪闪的沙河。可今天,站在第十一层回廊,西边,是一片高楼遮断了低云,南边有零星的麦绿,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河的踪影。我在河北地面上奔走,从没发现哪条河还有满床的水,说起来,京津就像两个永远吃不饱的孩子,早已吸干了华北大平原的滴滴乳汁。


定州塔,又名料敌塔。宋代,与契丹辽国时有战事,定州正处于冲突前哨。因此,这座塔,就成了了望台。在定州塔上北望,沃野千里,无障无屏。当年,秋风起,辽兵战马疾驰,长驱直入,曾激起蔽日的烽烟。而辽军来袭时,是用锣鼓,还是用呐喊示警呢?就想,千百年前,定州的普通百姓,日日担惊受怕,夜夜难以安眠,那种恐惧无常的生活,我们今天已无从体会。转瞬生死,动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类之间,曾经如此残忍地互相伤害。这座塔,就是会说话的证人。

李妍何故姗姗来迟

在定州塔旁侧,有宽阔的开元寺广场,儿童在欢笑嬉戏,老人在安闲地放风筝。广场两边,高耸的红色支架构建了长长的碑廊。数十个方座石碑,在碑廊内依次排开。石碑的雕工不够精美,但所选的故事却足够用心,都是与定州有关的成语和典故,李延年的音律,刘禹锡的陋室,显示出这块土地上文化积淀的厚重分量。


其中一块碑文说,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嫔妃李妍,就是定州人。后来李妍早逝,刘彻思念成疾,于是招来巫师作法,将李妍从阴间唤回片刻,以慰相思之苦。当李妍从一团烟雾中隐约现身时,刘彻流着泪说:“是你吗?是你吗?何故姗姗来迟啊?”这就是成语“姗姗来迟”的原始出处。

西汉时,杨恽任定州郎,听说匈奴单于为部下所杀,于是发表评论说:“一个昏君,治国不明,该杀。唉,古往今来,君王个个都是这样,像同一座山里的貉,根本分不明谁是小人谁是君子。”结果,他的话被人转发到朝廷,于是迅速被免职。成语“一丘之貉”,也就这样诞生了。


在碑廊深处,有一群少年好奇地打量我,我招呼他们:“给你们拍张照片吧。”他们很开心,迅速站成了一排。他们是定州一中的学生,在补课间隙,跑到这里来放风。我希望他们在镜头前能活泼些,张牙舞爪些,但他们终归还是拘谨,连笑容也带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成。我问他们:“喜欢这座塔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整齐得像是一群模范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