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 2012-04-12 00:48
直到上中学,读到语文课本里茅以升先生的文章《中国石拱桥》,我才发现,原来,修建赵州桥的人,名字叫李春。那之前,我一直相信外公在油灯下讲的故事,真以为是鲁班造了赵州桥呢。

春四月,在横扫冀中平原的浩荡大风中,还嗅不到一丝花香。冬小麦在城郭之侧的田畴间等待着今年的第一场雨水,我站在赵州桥上。洨河水沉稳向东,赵州桥已与它相伴了1400年。哲人说,人无法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么,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我和当年的李春,能站在同一座桥上吗?

遥想1400年前,一小群人曾在这里挥汗如雨,他们无从知道,一件传世杰作即将在他们手上诞生。他们与粗大的石块搏斗,搬运、雕凿、削刻,辛苦又疲惫。在一天的紧张劳作之后,他们倚石而坐,手捧阔边海碗,大口吞吃着热气腾腾的面汤。偶尔,也会抬起头来,不无得意地打量一下自己的作品。而那时,缓缓西沉的夕阳,正在给这座渐具雏形的桥梁投下巨大的剪影。


1400年间,中原大地有多少巍峨宫殿毁于战火,又有多少帝王将相委身尘泥,只有赵州桥,还立在这里,默默抵抗着岁月的风雨剥蚀。据史料不完全记载,赵州桥至少经历过10次大水患,8次大战乱,以及多次大地震。最近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66年,7.6级,震中在河北邢台,距赵州桥仅40公里。

作家铁凝祖籍赵县,她这样形容赵州桥:“安详沉着,秀丽稳妥。”寥寥八字,内敛精准。由此,你就可以知道了,华美与惊艳,与赵州桥无缘。探访赵州桥,注定不会是一次赏心悦目的观光之旅,而更像是一次沉思默想的私人朝拜。我站在这里,只是为了赴一个时间的约会。1400年前的一堆石头,因为偶然的组合,被嵌进了历史记忆的深处,凝固了无尽的沧桑与风烟。

安渡济民大石桥

在由石家庄赶往赵县的客车上,坐我前排的一对青年男女也要去看赵州桥。姑娘轻微晕车,对小伙抱怨说:大老远跑去看一座石头桥,到底值不值啊?小伙安慰她说:肯定值,你想想,那可是1400年前的东西呀。然后他随手一指车窗外的建筑说:你看看这些楼,哪个能挺过1400年?

姑娘被说服了,但还是嘀咕了一句:既然这么有名,为啥不建在石家庄,偏偏建在一个小县城?小伙没吭声,他们前座的一位老人回头缓声道:那个时候,还没有石家庄呢,赵县才是大城市。

老人说的没错。赵县地界,春秋时称鲜虞国,战国时为中山国。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宋子县。北魏时属殷州统辖,至北齐,为避太子名讳,始称赵州。千余年来,赵州一直人口稠密,物流繁忙,为冀中重镇。


赵州桥原名“大石桥”,后由北宋皇帝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取意“安渡济民”。说赵州桥建于1400年前,主要依据是唐中书令张嘉贞所作的一篇《赵州大石桥铭》。其中提到,大石桥为隋代工匠李春所建,坐落于赵州南五里处,桥身大拱之上有小拱,“两涯嵌四穴”,且桥石之间还镶有腰铁——所有这些特征,均与赵州桥完全吻合。


据《新唐书》载,张嘉贞曾官拜监察御史,后升任中书令,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他生活的时代,距隋朝灭亡仅百余年,因此,他的记述,可信度很高。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33年曾实地考察赵州桥,他当时略有遗憾地说,张嘉贞的桥铭碑刻已经找不到了。但1949年后,文物机构对赵州桥旁侧的关帝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已经断为两截的《赵州大石桥铭》碑刻。至此,赵州桥1400历史完全得以坐实。

赵州桥的官方评价是:现存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孔敞肩石拱桥,被誉为“世界桥梁鼻祖”和“天下第一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州桥最了不起的价值,在于它的敞肩设计。就是在大桥两端肩膀处,分别挖有两个小洞。这种设计,好处很多,第一,美观;第二,利于泄洪;第三,减轻桥身自重。在全世界,还没有发现比赵州桥更早的敞肩桥。因此,把敞肩设计的发明权归于李春,没有谁会有疑义。

赵县文物保管所研究人员吴静波先生因此提议,应该把这种敞肩桥称为“李春型”。

一般要经过导游提醒,游客才会注意到,赵州桥的桥体是由28道单拱构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有28道小桥合到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桥身。在建筑学上,这叫“巴比伦并列砌法”。这种砌法的好处是,任何一道单拱出现破损,都不影响桥的整体功用,并且可以单独修葺。但这种砌法也有弊端,年深日久,单拱有相互分离的危险。因此,李春设计了铁连杆,将28道单拱牢牢联为一体。

对此,梁先生感叹道:“其用心可谓周密,施工亦可谓谨慎了。”

梁先生在考察中还注意到,“这一带的乡下人都相信,现在所看见的大石券,直通入水底,成一个整圆券洞”。

也就是说,当地人认为,赵州桥之所以能够经风经雨千年不倒,是因为与桥拱联为一体的,还有一个巨大的石头圆环,被深深埋在水下呢。而我们所见到的桥体,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一小段圆弧而已——想想看,人民的想象力,是可以这样恢弘壮丽的。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1400年前,没有钢筋,没有水泥,修造弧形的桥拱,全靠石头与石头互相挤压。这样,每一块石料的倾斜度,都要极为精准。当时也没有圆规、三角板,更没有计算机,就连阿拉伯数字都还没有传入中国,李春和他的伙伴们,是如何完成计算与设计的呢?

因此,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写道:“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他的意思是,普通人压根不知道李春到底是怎么把桥修成的。

传说中,是鲁班和妹妹鲁姜比赛,一夜之间建成了赵州桥。仙人张果老闻听消息,伙同柴王爷前来捣乱。张果老的褡裢里藏了日月星辰,柴王爷的独轮车上载的是三山五岳。他们皮笑肉不笑地问鲁班:我们过桥,中不?鲁班自信地答:过吧,没问题。可没想到,他们从西侧一迈上桥面,桥体就向东岸斜去。鲁班急忙跃入河中,伸手牢牢撑住了大桥。

柴王爷的独轮车实在太沉了,在桥上留下了一条车辙。而且,他脚下一滑,膝盖着地,又在桥面上印下了一处浅窝。这些神迹,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导游讲解这段故事时,常有游客即兴模拟推车的姿势,口中嗨呦嗨呦不止,然后脚下一软,膝盖就顶进了柴王爷留下的浅窝。肉石相碰间,他们夸张地眦牙咧嘴,连声喊疼。


民间歌谣《小放牛》这样唱道:“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鲁班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姓公输,名般,春秋时代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07年,比同乡孔子小44岁。据说,曲尺、锯子、刨子与墨斗,以及磨、碾、锁还有云梯,都是他发明的。后世的木工,尊他为祖爷师。

张果老也实有其人,原名张果,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在朝为官,后辞职。在归乡途中,他与路边一位俊美少女调笑,说想收她为侧室,结果遭少女痛骂。少女声称,自己的父亲也是高官,名叫张果——原来,她就是他多年不见的女儿。大惭之下,张果无脸回家,躲进深山修炼去了,于是就有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

柴王爷,即柴荣,五代十国时后周的皇帝。小说《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荣的嫡系子孙。后周末,大将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柴家未做任何反抗就交出了皇权,因此宋朝才得以和平建立。

身处不同时空的三个人,却被一股脑儿拉到赵州桥上,这就是传说的不讲理处。而且,柴荣出身寒苦,一生谨慎严整,39岁时,病故于北伐突厥的征途中。这样一位皇帝,怎么会与半痴半颠的张果老搅到一起呢?

一种可能是,柴荣即皇帝位后,曾毁寺庙,砸佛像,驱僧人,制造过史上著名的灭佛事件。而他尊崇的,是道教——这就与张果老大有干系了。

你看看,原来,在传说的不讲理处,我们若仔细分辨,也能隐约发现历史的曲折脉络。

龙生九子有饕餮

赵州桥桥栏护板上,雕有精美的龙纹图样,游客大多喜欢以它们为背景拍照留念。而在桥栏中心位置,则是一头饕餮,样貌凶恶,形似怒吼,因此少有人靠近。据导游介绍,这个饕餮,也是龙的儿子。就是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其中居然还包括了这么一个吃货。


为什么桥栏护板要雕刻如此凶恶的动物呢?惯常的解释是,设计者想让过桥人心生畏惧,免于流连,以保护桥梁。这种说法,显得有些勉强,这样一座桥,又不是纸糊的,不至于那么脆弱。

另有一种解释说,龙可行云布雨,也可吞水吐雾,因此,在桥栏上雕龙,是为了镇压水怪,防止它掀起洪水把桥冲毁。

关于赵州桥的龙,还有另外的传说。唐中期,武则天称帝,北方大漠的突厥人认为女皇帝好欺负,于是悍然举兵进犯。其中一支兵马的首领名唤默啜,他率军攻破了赵州,之后挥师南下,行至赵州桥北,战马突然踏足不前。默啜纳闷,挥鞭策马,马却原地回旋,凄声嘶叫。抬头看,一条青龙卧于桥上,后腾空而起,张牙舞爪扑向突厥军。默啜急速回马,落荒而逃。

这个故事,见于清光绪年间编撰的《赵州志》。州志一本正经地收录这种野史志怪,可能也有其不得已处,因为年代悠远,有关造桥的诸般细节,后世都已无从查考了。比如,当时的造桥钱款,是官府出纳,是乡绅捐资,还是百姓摊派?赵县左近,并没有高山,那么,造桥石料采自何处,如何输运?这一切,都已湮没在历史粗疏的缝隙中了。

尤其关于李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过什么样的人生际遇?除了赵州桥,还主持过其他重大工程吗?对此,我们一无所知。我们知道的,只有张嘉贞《赵州大石桥铭》中的一句话:“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

有些人会知道,韩剧《大长今》的故事,出自史籍《李朝鲜国医官散札记》。可是,其中提到徐长今的地方,只有250个字。仅凭这250个字,后人就编排出了长达70集的史剧,而且故事活灵活现,情节缠绵绯恻,一时风靡亚洲。于是,就想,修建赵州桥的隋匠李春,会不会也有这样风光的机会呢?

图片说明

001: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002:赵州桥风景区正门
003:赵州桥风景区内李春塑像
004: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碣碑
005:传说中柴王爷留下的车辙与跪痕
006:赵州桥护栏板饕餮雕刻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