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光鲜背后的孤独与自欺

发稿时间 2012-03-09 11:18
衣食住行,列在首位的就是衣。最初“衣”只是帮助人们遮羞的几片树叶,但是很快这几片树叶就被织物所代替,衣的功能也不仅是遮羞了。《尚书•正义》里解释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的一半在于衣。衣服的分类越来越细,样式、花纹象征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甚至代表了文化和主体性,以至于历史上社会制度发生革变之时,人们都会除去旧装,换上新衣。

到了现在,“衣”进化到了另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时尚”。通过这种形式,衣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介入生活。每年两次,各大时装周发布潮流趋势后,百货商场和街边小店都会以极快的速度跟上。再加上时尚杂志不失时机地煽风点火,往往冬天的寒风还刮着,口袋里的钱就已经为春装蠢蠢欲动了。与衣服配套的,还有包、鞋、配饰,最后还需要把自然的头发坳成一个形状,在天生的脸上画出另一张脸,才算完成了整个造型。“造型”,这个词意味着接下来就是粉墨登场了。

既是登场,就需要选择一个角色。在韩国的街头,很轻易就能找到很多角色。香奈儿经典链条包的矜持淑女,驼色风衣深沉斯文的绅士,复古大衣表情暧昧的“冷酷都市男女”,很多人用时尚直接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身份。街头成就了一场又一场的偶遇,无需漫长的了解过程,衣服已经告诉你对方是谁。

但是时尚在给予这种迅速判断的同时,剥夺了我们深入相知的能力。造型后不再是原本自己的那个人,用一切方式尽力维持住造型,意图让他人以为这个造型便是本人。谎言、欺骗全无所谓,反正在卸去造型后又完全是另一个人。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韩国女性,连她们的丈夫都未曾看过她们的素颜。我不禁惊讶,现代人竟然与最亲的人都无法坦诚相对,而要予以防备。

由此联想到韩国一些大企业的行为,虽然企业行为和时尚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本质却如出一辙。初来韩国时,一直感叹韩国企业制作的广告精美,各种营销活动也异常活跃,还会出资进行各种社会贡献活动。然而在韩国越久,便发现这些形象光鲜的企业连一些基本的准则都没能遵守,偷税逃税,为满足一己私欲而损害国民利益。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躲在一个造型的美好躯壳里,不愿再进行最简单和真诚的交流。这样的社会里,所有的交流都围绕利益而起,作为社会最小单位成员的个人成为赚取利益的工具,渴望沟通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越来越孤独。这也许是导致韩国社会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或许,是时候放下对造型的执着了。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