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风行中国十余载

发稿时间 2011-11-14 18:00
“韩流”这个字眼对大多数中国青少年,甚至是90后、00后等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想当年H.O.T的一曲《We are the future》让多少70及80后疯狂,记得那首歌推出后没多久,中国高校里一度盛行“鸡窝头”,个别另类者还会带点色,顶着比脑袋还大的发型招摇过市,而这就是所谓“哈韩一族”的鼻祖。

Korea-pop,简称K-Pop,可以说是韩流这个大范畴中的小定义,也就是韩国的流行音乐,是在韩乐的基础上大量混入黑人街头hip-hop的音乐风格。韩剧影响力加上韩流明星的大力宣传,K-Pop演唱会场场爆满,陷入唯美舞台不能自拔的各种“后”尤为其甚。

自1998年H.O.T的专辑在中国一炮走红以来,NRG、安在旭、Baby V.O.X等韩国流行歌手及组合就陆续在中国举行了演唱会。韩国音乐飙至顶峰的2001年,仅一年时间内这些韩流始祖就在中国举行了16场演出。

早期韩国音乐进入中国的方式较为单一,通过某些知名的电视舞台现身说唱后,开始出唱片、办演唱会等等。由于歌手的露面几率不多,加上当时中国广电总局对外来文化的戒备,韩流文化变得另类且“神秘”,而正是在这种新鲜感和好奇心的促使下,狂热的音乐发烧友开始借各种方式来宣扬个性。中国孩子开始模仿MTV(音乐录影带)中的人物造型和神情,跟随舞步耍嘻哈唱腔。

当年在中国,韩语还没上升到小语种中的热门,音像店上架的CD和各种资料里都没有标识歌词的准确读法。因此,中国街头随处可见耳朵里塞着随身听的青少年,反复听一句歌词,后用拗口的罗马拼音注释,当他们唱出那一句句“自创”的歌词后,会兴奋至极。

还记得当年的韩剧《蓝色生死恋》之主题曲《祈祷》,风靡中国各大高校,可以说几乎每个对恋爱抱有憧憬的少男少女,手中必备有一册天书般的翻译歌词本,而这在当时也成为他们最引以为荣的炫耀。这种“追星文化”显得相当单纯,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偶像崇拜,我有我自在”。

而随着韩剧的大热和网络的发达,韩国音乐渐渐融入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种平台使得之前的个性表达越发富有戏剧性,这在日常生活中就四处可见。中国各地的KTV(歌厅)中开始逐步引进韩国歌曲,使这些发烧友有更多的表现余地。而之前的手抄翻译歌词现象也已经渐渐消失,因为唱片中夹带的韩文歌词往往会附有中文拼音和翻译。

与此同时,各种粉丝俱乐部犹如雨后春笋般猛增,据统计,在开设了韩国文化院的海外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计有182个韩流粉丝官方俱乐部,会员达330万人。其中亚洲地区的韩流粉丝俱乐部最为活跃,中国、日本、越南等亚洲8个地区共有84个韩流俱乐部,会员达231万人。就国家和地区而言,上海的会员规模最大,拥有11个俱乐部共105万名会员,其后依次是北京(14个、73万人),可见一衣带水的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一般。而以上数据还只是来源于官方统计,若加上一些收费的非官方俱乐部,以及百度贴吧等各种网络社区,预计规模将庞大至不可计量。

这些官方粉丝团体会定期和韩国主办方联系,取得最新的明星日程和内部消息。他们相当有组织性,依据对团体的奉献程度,每个成员所处的地位会有差异。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无时无刻“忠贞”地捍卫所爱歌手的一切。亚洲第一人气团体“东方神起”与韩国东家闹诉讼,以及新生代偶像组合Super Junior和经纪公司闹纠纷时,中国的粉丝团体通过募款和宣传,跨越国度去表达他们的支持。而这种对韩流文化的强烈反应,相信只有在中国才有如此的规模。

此外,他们还会通过互联网分享个人的“追星”心得,甚至运作有关韩流的杂志、报刊和广播,担任了传播韩流的大本营角色。据悉,很多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娱乐气息较浓的粉丝俱乐部还会定期举行聚会,筹备并举办各种韩国文化庆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粉丝俱乐部并非只停留在单纯的韩国文化消费者阶段,而是扮演着主动推广韩流热潮的角色。

随着中国韩流粉丝的对内外交流日益加深,在当地歌迷和韩国主办方的共同推进下,催生了各种自我展现的国际舞台。最早的舞台形式是以国际文化交流名义下举办的中韩歌会,由于对象的限制,不少韩流粉丝纷纷望之却步。之后这股旋风逐渐扩散到学校、社区以及中国各省市的大型舞台上,各地开始爆发出一种衍生的韩流现象,即一味的追星重心已转向个人表现。据大多粉丝俱乐部的成员表示,他们在追星的过程中会产生角色对换的念头,而且这种思想非常强烈。

在各大高校上演的韩国语歌曲大赛,以及近些年来辗转中国各地的选秀活动,让梦想登上韩流舞台的中国青少年真正过上了一股韩流瘾。韩国三大电视台以及各大娱乐公司在中国各地的选拔赛,更是成就了明日之星的想法。除了原Super Junior的韩庚和F(x)的宋茜,北有朝鲜族青年白青刚,南有海口姑娘王霏霏(组合miss A成员)等等的成名之路都是些典型的例子。

可以说,K-Pop文化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成了一种时尚风向标,这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懂得欣赏和认识自我的同时,让他们更懂得发掘个人潜能。中国在逐步接受这种文化定位时,在适当的引导下,或许是时候应该放手,给青少年的脑子松绑。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