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大哥一个忙

发稿时间 2008-10-13 13:43
中国人的大哥文化
   
 
 

        韩国KBS2电视台每个星期天晚上九点的那个搞笑节目中,曾经有一个小品里有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会说汉语,每次登台表演,张嘴第一句话肯定是:“大哥。”这个小品的编剧应该是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在中国生活过,因为他准确地表达了今天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个层面。
  儒家文化给中国留下的最顽固的一个传统就是,用家庭关系来比喻一切社会关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臣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用父子关系来做比喻。作为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父母错了也不能顶嘴。同理,作为臣子,也要无条件服从皇帝,皇帝错了也不能批评。孔子不相信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却能忠于君王。所以,在中国,儒家对读书人的训练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先要努力修养自己,齐家,就是要把家里事儿弄明白,上孝父母,中爱妻子,下慈儿女,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如果家里天天吵架,老婆不给公公婆婆好脸色,甚至虐待公婆;孩子小时候不听话天天玩游戏机,长大了杀人放火,如果把国家交给这样的人治理,国家一定会被他搞得一塌胡涂。
  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也遵循这样的原则,与社会上的朋友、与单位里的同事交往,同样参照家庭观念,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哥文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相互间是互称“同志”的,现在,这个称呼已经基本上被同性恋霸占。
  在改革开放之后,“师傅”曾经十分游行,替代了同志,你是师傅,我就是弟子,这种自谦的方式,就把对方抬高了,就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和帮助。现在,大哥成为主流。你是大哥,我就是小弟,在家里,大哥当然要照顾小弟了,小弟犯点错,大哥怎么好意思撕破脸皮呢?
  在韩国,公开场合,很少能听到谁叫谁朴哥,金哥,李哥,郑哥。在中国,一个单位内部,年纪稍大的人,大多数都会被公开地在姓氏后面冠以哥的称呼,王哥,赵哥,马哥,孙哥。这是一种拟亲属化。本来不是亲属,现在用一个哥,就让大家成为一个大家庭了。本来是工作关系,现在就有了一定的亲人色彩,那么在利益上互相关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韩国,一个上级给下级布置任务,会很简单地交代,有什么要求,什么时间完成,是一件公事公办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上级给下级布置任务,即便是是很正常的份内工作,上级也可能套用家庭关系,说出这样的话:“兄弟们,好好干,就算帮大哥一个忙了。”以此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方式在韩国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这种大哥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人际交往中的第二个主要特征:熟人文化。这种熟人文化,也是建立在家庭观念基础之上的,是家庭观念在人际关系上的自动演化的结果。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对于外人采取一种排斥不信任不合作的方式,而圈子里的自己人,则充分信任,甚至不惜违法而互相帮助。美国学者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方式是一种特殊主义信任,是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关系之上的,因而是一种低信任度的社会。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