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文学交流的桥梁-莫言

发稿时间 2008-09-30 08:47

 
韩中文学交流的桥梁-莫言
 
近来的韩中两国文学交流中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现象。就是形成了韩国对中国文学的“单相思”。最近许多中国当代文学纷纷被翻译,并介绍于韩国,成为了中国文学热潮。随着中国文学的步入韩国,韩国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和关心也日益高涨,使得两国人民通过文学互相理解,更深地沟通。
目前韩国几乎所有的大学设有中文系,并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古今一直连续着。与此相反,中国学者或作家、出版界对韩国文学的关心微乎其微。介绍于中国的韩国文学作品只不过是搭“韩流”便车的通俗小说或青少年文学。而且,在中国大学中,设有韩文希研究韩国文学的学校或机构也很少。
在此情况下,莫言担任韩中文学交流的中方先锋。他在2007年举行的“韩中文学论坛”、“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筹备委员会”以及“全州亚洲非洲文学论坛”上作为中方的代表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同时,带领中国作家团屡次访问过韩国。自从1993年起,包括《酒国》、《红高粱家族》及《丰乳肥臂》在内,共有7本作品在韩国翻译出版了。他是最多作品介绍于韩国的作家。
他作为中国作家将参加从9月30日至10月5日在首而举行的“第一届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他对韩中文学交流如此的热情就起源于其间与韩国作家建立的友谊、对韩国文化的爱情以及具有国际性叙述感性作家的广阔认知。
他于1955年在中国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村的贫穷家庭出生。莫言到1976年入伍之前,一直像流氓般地干农活。到了1981年莫言把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刊载在杂志《莲池》后开始活跃的写作。他目前是屡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国际作家。
他文学背景就是农村。乡村农民的生活空间和装着其里面的所有东西、现象以及经验都是莫言作品的感性材料。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散发出明显的农民化色彩。但是,我们又不能把他的作品划分为乡村文学。他作品所描述的农村并不是特定时间里的乡村,也不是赞扬对象的乡村,而只是永久土地的原始风景。从永久大地里萌发的文学就与它所经历的苦难一样拥有永久性和原始性。
时间贯穿所有历史阶段后,将人生还原成最根本状态时出现的主题是人生的原始问题,诸如饮食男女、生育与性爱、暴力和死亡等。这些就是莫言小说的根底。通过这些主题,他所想表达的并不是善恶、文化的形象或象征之类的,而是肉体的欲望和人性的生命力。
在他的初期作品里也有过些“文化寻根运动”的痕迹。也有时被学者分类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但,莫言追求的不是寻根小说的“文化冲突”模式,而是要剥捂着乡村文化的层层外皮,并揭露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农民生活。为此,莫言提出所谓“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以小说和电影都介绍于韩国的《红高粱家族》为例,在这本小说里红高粱是一种象征机制,代表着具有原始生命里的“野性”。茂盛的红高粱是靠地生存的农民粮源,也是他们生活的现实空间。他们在红高粱田野合或埋伏。红高粱田是性和暴力、生命与死亡的聚合地。也就是说,高密的红高粱的野性和旺盛承载了中国农民顽强的生命力。有关上述主题,莫言要形象化的对象并不是正统文明观念的历史主题,却是被历史流程中被边缘化的非主流人间群像。
莫言的作品与其他小说形成鲜明的对比,向韩国读者提供只有他的作品体现的中国农村文学的精髓,并基于这思潮,提供文明批评的线索。我们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也许是为了分享他提供的经验和滋养。
莫言再来韩国。我期待他轻快的步履拉近韩中两国文学,并两国文学进一步接近世界文学队伍。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