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供应链结构不合理

发稿时间 2008-09-22 16:26
大型企业的利润率不足5%
 

  日前,中国三鹿宣布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此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相继宣布,不但在中国国内众多知名奶粉品牌检出三聚氰胺,而且在伊利、蒙牛等知名液态奶中也检出了三聚氰胺,中国人对奶业的信心降到了冰点,10多年里一直骄傲于“超常规发展”的中国奶业受到重创。
  对此,中国奶业协会负责人刘成果认为,当前奶业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方式。

◆ 对奶源控制能力差
  据河北省政府14日对外通报,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目前被刑事拘留的19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8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者。一时间,奶源环节的从业者成为舆论谴责焦点。
  中国奶源模式分为四种:“公司+农户”,即分散饲养散收牛奶模式;“公司+奶站+农户”模式,即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模式;“公司+奶牛合作社”模式,即奶农(奶牛)合作社模式;“公司+小区+奶户”、“公司+规模牧场”,即小区模式、规模牧场模式。这四种奶源模式,企业对奶源控制能力依次增强,但在中国最为盛行的奶源模式,恰恰是前两种企业对奶源控制能力最差的模式,后两者还只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大方向。
  在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是规模牧场的养殖模式,可以保证企业较大程度上对奶源质量的控制。而在“公司+农户”和“公司+奶站+农户”模式中,奶站和农户等个体因素对奶源质量能施加重大影响。当然,很多负面影响并非他们有意为之,而是自身技术能力较低造成的。
  同时,企业对奶源的检测也比较简单。事实上,在国内奶业的上游环节中,造假并非新鲜事物。
  但是,奶源出现的问题,产业链条中的多个环节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包括企业。
  据中国媒体报道,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原料奶的成本价格是1到1.2元,而原料奶也是这个价格,这就意味着,时下养殖奶牛很难有利可图。不但此时,在过去几年中,尽管原料奶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来说价格都比较低,奶农赚钱很难。
  据研究机构统计,自2006年6月到2007年第四季度前,原料奶价格一直在每公斤2元上下。
  当养殖成本增加时,为何原料奶价格不能跟着增加呢?

◆ 奶业加工能力过剩
  “厂商和奶农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平等,当一两个厂商面对众多奶农时,分散奶农很难形成合力。”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中国奶业协会的刘成果也表示,当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原料奶价格由乳品企业单方确定,奶农没有发言权。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奶业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波动,最近一次发生在2006年,当时奶农养牛效益下降。
  在奶农和奶站的博弈中,奶站处于强势。但在企业与奶站的博弈中,奶站也处于弱势,因为奶站数量众多太过分散,不足以形成与企业制衡的力量。例如,在原料奶检验问题上,企业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因为目前实施的标准主要是企业自己制定并掌握的,是否达到标准也完全由企业说了算。
  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奶业急速发展。2003年起,奶业加工能力过剩就开始在广东及长三角地区显现,并逐渐扩展到全国,甚至贵州、云南、陕西、新疆也出现过剩迹象。
  目前,中国乳制品产量大约有3000万吨,但产能却有5000万吨左右,在个别省份产能过剩达到40%~50%很普遍。以广东梅州一家乳企为例,它有60多万吨的产能,但实际产量却只有五六万吨;再以陕西市场为例,陕西奶业加工能力达到每天1万吨,但实际上每天加工量就在3000~4000吨,仅西安市周边50公里范围内就建有乳制品厂20多家。
  大量过剩产能为取得市场份额,不得不在市场上进行残酷的竞争,广告战、价格战、促销战是最常用的武器。据公开资料称,2006年中国奶业市场的全部利润为55亿元,而因为促销和捆绑销售造成的奶业“损失”则高达50亿元。
  据权威资料,目前约有三分之一乳制品企业能盈利,三分之一企业持平,三分之一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同时,近几年奶业利润基本处于下降中,2002年行业利润率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5年为5%,2006年为5.28%。大型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不足5%,随着2007年成本的大幅上涨,让很多巨头的液态奶业务“赔本赚吆喝”。

《 亚洲日报 》 所有作品受版权保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기사 이미지 확대 보기
닫기
TOP